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抗生素

目錄

定義與概述

抗生素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是指由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或高等動植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具有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作用的化學物質。現代醫學中,抗生素還包括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抗菌藥物,廣泛用於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


發現歷史

  • 1928年: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意外發現青黴菌分泌的青黴素具有抗菌作用。

  • 1940年代: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錢恩(Ernst Chain)成功提純青黴素並應用於臨床,標誌著抗生素時代的開始。

  • 後續發展:鏈黴素(1943年)、氯黴素(1947年)、四環素(1948年)等相繼被發現,推動了抗生素的多樣化發展。


作用機制

抗生素通過以下方式發揮抗菌作用:

  1. 抑制細胞壁合成:如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導致細菌破裂死亡。

  2. 破壞細胞膜功能:如多黏菌素,使細胞內容物外漏。

  3. 干擾蛋白質合成:如四環素類、氨基糖苷類,阻礙細菌生長。

  4. 抑制核酸合成:如喹諾酮類、利福平,影響DNA/RNA複製。

  5. 阻斷代謝途徑:如磺胺類,競爭性抑制葉酸合成。


分類方式

按化學結構分類

  • β-內醯胺類:青黴素、頭孢菌素等。

  • 大環內酯類:紅黴素、阿奇黴素等。

  • 氨基糖苷類:鏈黴素、慶大黴素等。

  • 四環素類:四環素、多西環素等。

  • 其他:喹諾酮類、磺胺類、氯黴素等。

按作用範圍分類

  • 窄譜抗生素:僅針對特定種類細菌(如青黴素主要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

  • 廣譜抗生素:對多種細菌有效(如四環素、頭孢三代)。


臨床應用

  1. 治療感染:用於肺炎、尿路感染、敗血症等細菌性疾病。

  2. 手術預防:降低術後感染風險。

  3. 特殊情況:免疫缺陷患者或化療後的預防性用藥。


耐藥性問題

產生原因

  • 濫用抗生素:不當使用或過度使用。

  • 基因突變:細菌通過垂直或水平基因傳遞獲得耐藥性。

  • 農業與畜牧業使用:促進了耐藥菌株的出現。

應對措施

  • 合理用藥:嚴格遵循醫囑,避免自行購買。

  • 研發新藥:開發新型抗生素或替代療法(如噬菌體療法)。

  • 全球監測:建立耐藥菌株的國際監控網絡。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 常見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如皮疹、休克)、胃腸道不適、肝腎毒性等。

  • 特殊人群:孕婦、兒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劑量。

  • 相互作用:與某些藥物(如抗凝劑)合用可能影響療效。


未來發展方向

  1. 新型抗生素研發:針對耐藥菌的創新藥物(如替加環素)。

  2. 聯合療法:抗生素與免疫調節劑或抗菌肽的組合使用。

  3. 精準醫療:通過基因檢測指導個體化用藥。

抗生素是人類對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其合理使用與耐藥性管理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愛情(人類情感)    下一篇 握髮吐哺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