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南宋理學家)
人物簡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等,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繼承並發展了二程理學,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後世將其與二程合稱為「程朱學派」。
生平經歷
早年生活
朱熹生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其父朱松曾任縣尉,後因反對秦檜議和而被罷官。朱熹自幼聰慧,五歲入小學,十八歲中舉人,十九歲登進士第。
仕宦生涯
朱熹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等職。在任期間,他重視教育,修復白鹿洞書院,整頓嶽麓書院,推行社倉法,減輕百姓負擔。但因直言進諫,多次被貶。
晚年與逝世
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被誣為「偽學逆黨」之首,遭到打壓,史稱「慶元黨禁」。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在憂憤中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後被追贈為太師、信國公,諡號「文」。
學術成就
理學思想
朱熹繼承並發展了二程的理學思想,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理一分殊」的觀點,強調「格物致知」的認識方法。朱熹將理學系統化,成為後世官方哲學。
四書集注
朱熹耗費畢生精力註解《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章句集注》。此書成為元、明、清三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影響中國思想界達六百年之久。
教育思想
朱熹主張「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的教學方法,強調「知行合一」。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後世書院的楷模。朱熹還編寫了《小學》、《近思錄》等啟蒙教材。
主要著作
朱熹著述極豐,主要有:
《四書章句集注》
《周易本義》
《詩集傳》
《楚辭集注》
《資治通鑑綱目》
《朱子語類》
《朱文公文集》
歷史影響
朱熹是孔子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學思想成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學,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朱熹的學說還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
軼事典故
朱熹問天
相傳朱熹少年時曾指天問道:「天之上為何物?」顯示出其從小就有的哲學思考。
半畝方塘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體現了他的治學思想。
朱張會講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與張栻在嶽麓書院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學術討論,史稱「朱張會講」,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制度的先河。
紀念與評價
朱熹逝世後,其學說逐漸得到官方認可。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下詔將朱熹從祀孔廟。清康熙年間,朱熹被列為「十哲」之一,配享孔廟。現代學者認為朱熹是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學說對東亞文化影響深遠。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有源濾波 下一篇 東風11G型內燃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