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懸液
定義與基本概念

混懸液(Suspension)是指固體微粒分散在液體介質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體系。在混懸液中,固體微粒的直徑通常大於0.1微米,由於顆粒較大,在重力作用下會逐漸沉降,因此屬於熱力學不穩定系統。
組成與特性
混懸液主要由以下兩部分組成:
分散相:固體微粒,通常佔總體積的1%-50%
分散介質:液體(通常為水或有機溶劑)
混懸液具有以下特性:
外觀呈渾濁或不透明狀
可通過過濾分離固液兩相
微粒會因重力作用而沉降
需攪拌才能保持均勻分布
製備方法
混懸液的製備主要有兩種方法:
分散法
將固體藥物粉碎成所需粒徑後混懸於分散介質中,常用技術包括:
機械粉碎(如球磨、膠體磨)
超聲波分散
氣流粉碎
凝聚法
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使分子或離子聚集成微粒:
物理凝聚:如溶劑變換法
化學凝聚:通過化學反應生成不溶性微粒
穩定性影響因素
混懸液的穩定性受多種因素影響:
微粒大小
微粒越小,沉降速度越慢
通常要求微粒直徑在1-50μm之間
分散介質黏度
增加黏度可減緩沉降速度
常用增稠劑如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
微粒與介質密度差
密度差越小,體系越穩定
電荷效應
微粒表面帶相同電荷可防止聚集
常用電解質如檸檬酸鹽、磷酸鹽作穩定劑
穩定劑類型
為提高混懸液穩定性,常添加以下穩定劑:
潤濕劑
降低固-液界面張力,幫助粉末潤濕(如聚山梨酯類)
助懸劑
增加介質黏度(如天然膠類、纖維素衍生物)
絮凝劑與反絮凝劑
調節微粒聚集狀態:
絮凝劑:形成疏鬆絮狀物(如電解質)
反絮凝劑:防止微粒聚集(如聚電解質)
應用領域
混懸液在多個領域有廣泛應用:
醫藥領域
口服混懸劑(如抗生素混懸液)
外用混懸劑(如爐甘石洗劑)
注射用混懸劑(如胰島素鋅混懸液)
工業應用
塗料、油漆
陶瓷漿料
殺蟲劑懸浮劑
日常生活
牙膏
某些化妝品
飲料中的果肉懸浮物
質量評價指標
混懸液的質量通常從以下方面評價:
沉降體積比:沉降後沉澱物體積與總體積之比
再分散性:輕搖後應能均勻分散
微粒大小:符合給定範圍要求
流變學特性:適宜的黏度和流動性
優缺點比較
優點
可掩蓋不良味道
提高難溶性藥物生物利用度
便於分劑量取(相比固體劑型)
缺點
物理穩定性較差
需使用前搖勻
包裝體積較大
可能產生沉降結塊
發展趨勢
現代混懸液技術發展方向包括:
納米混懸液技術
長效穩定混懸系統
靶向給藥混懸劑
環境友好型工業混懸液
混懸液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散體系,在醫藥、化工等領域持續發揮重要作用,其穩定性和應用性能的改進仍是研究熱點。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