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糧票

目錄

糧票的定義

糧票糧票

糧票是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發行的一種購糧憑證,用於調節糧食供需和控制糧食分配。在物資短缺的年代,糧票與現金同樣重要,是居民購買糧食和主食製品的必要票證。


歷史背景

糧票制度起源於1955年,當時中國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為保證城鎮居民的基本糧食供應,國務院頒布《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正式建立糧票制度。這一制度一直持續到1993年,歷時38年之久。


主要種類

糧票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全國通用糧票:由國家糧食部發行,在全國範圍內有效

  2. 地方糧票:由各省、市、自治區發行,僅在本地區使用

  3. 軍用糧票:專供軍隊使用

  4. 行業用糧票:針對特定行業發放,如鐵路、礦山等

  5. 獎售糧票:用於獎勵超額完成生產任務的農民


使用方式

糧票採取與人民幣配套使用的方式:

  • 購買糧食時需同時支付相應金額和糧票

  • 不同糧食品種需不同數量的糧票(如大米、麵粉等)

  • 糧票按居民年齡、職業等差異定量發放


社會影響

糧票制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1. 保障了城鎮居民的基本糧食供應

  2. 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動(無糧票難以異地生活)

  3. 形成了特殊的"票證經濟"體系

  4. 催生了地下糧票交易黑市


廢除過程

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業生產力提高,糧票制度逐步鬆動:

  • 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點取消

  • 1993年4月1日,國務院正式宣布取消糧票

  • 標誌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收藏價值

如今糧票已成為收藏品市場的熱門品種:

  1. 具有歷史紀念意義

  2. 特殊版別(如錯版、試印版)價值較高

  3. 成套的早期全國糧票尤為珍貴

  4. 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


文化意義

糧票不僅是經濟票證,更是中國特殊歷史時期的文化符號:

  • 見證了物資短缺年代的民生狀況

  • 體現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特徵

  • 成為老一輩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 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常作為時代背景元素出現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