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漢字)
字形結構

「胃」字屬於漢字中的形聲字,由兩個部分組成:
上部:「田」字,作為形旁,象徵胃的外形輪廓
下部:「月」(實際為「肉」字的變體),表示與身體部位相關
字源演變
「胃」字的演變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甲骨文時期:
象形特徵明顯,直接描繪胃袋的形狀
上部呈現囊狀結構,下部有連接食道的線條
金文時期:
結構趨於規整
上部開始出現「田」字形輪廓
下部「肉」旁逐漸定型
小篆時期:
線條更加流暢規範
完全形成「田」加「月」的結構
隸變之後:
筆畫平直化
形成現代楷書的「胃」字
基本解釋
「胃」字的主要含義包括:
人體器官:
消化系統的重要部分
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
功能:暫時儲存食物並進行初步消化
星宿名稱:
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
屬白虎七宿的第三宿
共包含3顆主要星體
姓氏:
較為罕見的中文姓氏
源於古代職業或地名
醫學意義
從醫學角度,「胃」具有以下特徵:
解剖結構:
分為賁門、胃底、胃體、幽門等部分
容量約1-2升
生理功能:
分泌胃酸和消化酶
通過蠕動攪拌食物
形成食糜輸送至小腸
常見疾病:
胃炎
胃潰瘍
胃癌等
文化內涵
「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延伸意義:
飲食文化:
「胃口」表示食慾
「胃納」指消化能力
中醫理論:
胃被視為「水穀之海」
與脾互為表裡
主受納、腐熟水穀
俗語諺語:
「胃不和則臥不安」
「撐破胃」形容暴飲暴食
相關詞語
與「胃」相關的常用詞彙:
醫學術語:
胃鏡
胃切除
胃下垂
日常用語:
胃痛
胃藥
開胃
成語典故:
洗腸滌胃(比喻徹底改變)
刮腸洗胃(形容痛改前非)
書寫要點
正確書寫「胃」字的注意事項:
筆順:
先寫上部「田」:豎、橫折、橫、豎、橫
再寫下部「月」:撇、橫折鉤、橫、橫
結構比例:
上下結構比例約1:1
「田」部稍扁寬
「月」部修長
易錯點:
下部是「月」不是「目」
「田」部中間的橫豎不相連
國際編碼
「胃」字在各種編碼系統中的表示:
Unicode:
十六進制:U+80C3
十進制:32963
GB編碼:
GB2312:CEB7
GBK:CEB7
其他編碼:
Big5:AD4B
四角號碼:60227
延伸閱讀
與「胃」字相關的拓展知識:
文字學研究:
《說文解字》對「胃」的解釋
甲骨文中消化系統相關字的演變
醫學發展史:
中國古代對胃功能的認識
中西醫胃理論比較
養生文化:
傳統養胃方法
飲食調理與胃健康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