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胰島素

目錄

胰島素概述

胰島素胰島素

胰島素(Insulin)是一種由胰臟分泌的蛋白質激素,在人體血糖調節中扮演關鍵角色。這種激素由胰島β細胞合成並分泌,主要功能是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同時抑制肝糖原分解,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胰島素的發現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它不僅徹底改變了糖尿病治療方式,更開創了蛋白質激素研究的先河。1921年,加拿大科學家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和查爾斯·貝斯特(Charles Best)首次成功分離出胰島素,並於1922年應用於臨床治療,拯救了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化學結構與生物合成

胰島素是由51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激素,分子量約為5808道爾頓。其化學結構特點如下:

  1. 雙鏈結構:由A鏈(21個氨基酸)和B鏈(30個氨基酸)通過兩個二硫鍵連接而成

  2. 前體形式:最初合成為前胰島素原(preproinsulin),經修飾後成為胰島素原(proinsulin)

  3. 轉化過程:胰島素原在酶的作用下切除C肽(C-peptide),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

胰島素的生物合成受血糖濃度調控,當血糖升高時,β細胞會加速胰島素的合成與分泌。


生理功能機制

胰島素在人體代謝中發揮多重重要作用:

糖代謝調節

  • 促進肌肉、脂肪等組織細胞攝取葡萄糖

  • 增強肝臟和肌肉中糖原的合成

  • 抑制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糖原分解)

  • 減少肝臟中糖異生作用(將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

脂肪代謝影響

  • 促進脂肪合成

  • 抑制脂肪分解

  • 減少酮體生成

蛋白質代謝作用

  • 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

  • 增加蛋白質合成

  • 抑制蛋白質分解

這些作用共同維持血糖穩定,確保機體能量供應平衡。


分泌調節機制

胰島素的分泌主要受以下因素調控:

  1. 血糖濃度:是最重要的調節因素,血糖升高直接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

  2. 激素調節

    • 腸促胰島素(如GLP-1)促進胰島素分泌

    • 生長激素、皮質醇等可間接影響分泌

  3. 神經調節

    • 迷走神經興奮促進分泌

    • 交感神經興奮抑制分泌

  4. 其他因素

    • 氨基酸(特別是精氨酸、亮氨酸)

    • 游離脂肪酸

    • 某些藥物(如磺脲類)

胰島素分泌呈脈衝式,基礎分泌與餐後分泌相結合,精確調節血糖水平。


胰島素與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礙引起的代謝性疾病,主要分為:

1型糖尿病

  • 胰島β細胞被自身免疫破壞

  • 絕對缺乏胰島素

  • 需終身依賴外源性胰島素治療

2型糖尿病

  • 胰島素抵抗為主伴相對不足

  • 或胰島素分泌缺陷為主伴抵抗

  • 部分患者後期也需要胰島素治療

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

  • 如單基因糖尿病(MODY)

  • 繼發性糖尿病等

胰島素治療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對1型糖尿病不可或缺。


胰島素製劑類型

臨床使用的胰島素製劑按作用時間可分為:

超短效胰島素

  • 如門冬胰島素、賴脯胰島素

  • 注射後10-15分鐘起效

  • 作用高峰1-2小時

  • 持續時間3-5小時

短效胰島素(常規胰島素)

  • 注射後30分鐘起效

  • 作用高峰2-4小時

  • 持續時間6-8小時

中效胰島素

  • 如NPH胰島素

  • 注射後1-2小時起效

  • 作用高峰4-12小時

  • 持續時間18-24小時

長效胰島素

  • 如甘精胰島素、地特胰島素

  • 平穩作用無明顯高峰

  • 持續時間達24小時以上

預混胰島素

  • 短效與中效按比例混合

  • 如30R、50R等

不同製劑滿足不同治療需求,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個體化選擇。


臨床應用要點

胰島素治療需注意以下關鍵點:

  1. 適應症

    • 所有1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口服藥控制不佳

    • 妊娠糖尿病

    • 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

    • 圍手術期等特殊情況

  2. 給藥方式

    • 皮下注射(最常用)

    • 靜脈輸注(急症時)

    • 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

    • 吸入式(特定情況下)

  3. 劑量調整

    • 根據血糖監測結果個體化調整

    • 考慮飲食、運動、應激等因素

    • 避免低血糖發生

  4. 不良反應管理

    • 低血糖(最常見)

    • 過敏反應

    • 注射部位脂肪萎縮或增生

    • 體重增加等


研究進展與未來方向

胰島素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

  1. 新型胰島素類似物

    • 更符合生理分泌模式

    • 作用時間更精準

    • 減少低血糖風險

  2. 給藥技術革新

    • 智能胰島素泵系統

    • 閉環人工胰腺

    • 無針注射裝置

    • 口服胰島素研發

  3. 再生醫學方向

    • 幹細胞分化胰島β細胞

    • 胰島移植技術改進

    • 免疫耐受誘導

  4. 基因治療探索

    • 基因修復技術

    • 胰島素基因調控

這些進展將為糖尿病患者帶來更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療選擇。


使用注意事項

胰島素使用者需特別注意:

  1. 正確儲存

    • 未開封胰島素2-8℃冷藏

    • 已開封可室溫保存(一般不超過30天)

    • 避免冷凍或過熱

  2. 注射技巧

    • 定期輪換注射部位

    • 正確掌握注射角度和深度

    • 使用合適的針頭長度

  3. 自我管理

    • 規律監測血糖

    • 記錄胰島素劑量和反應

    • 識別和處理低血糖

  4. 生活配合

    • 保持飲食規律

    • 適度運動

    • 避免過度飲酒

    • 生病時特別關注血糖變化

正確使用胰島素是確保治療效果和安全的關鍵。


歷史與社會意義

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具有深遠影響:

  1. 歷史里程碑

    • 1921年:班廷和貝斯特成功分離胰島素

    • 1922年:首次用於人類糖尿病治療

    • 1923年:班廷和麥克勞德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55年:桑格測定胰島素氨基酸序列(獲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 1965年:中國科學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2. 社會意義

    • 使糖尿病從致命疾病變為可控慢性病

    • 推動了內分泌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

    • 開創了生物製藥產業先河

    • 促進了全球糖尿病防治合作

胰島素的發現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醫學突破之一,至今仍在不斷造福人類健康。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胃(漢字)    下一篇 能動性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