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能動性

目錄

概念定義

能動性能動性

能動性(Agency)是一個廣泛應用於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概念,指個體或群體主動採取行動、做出選擇並影響周遭環境的能力。與「被動性」相對,能動性強調主體在行為過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動作用。


哲學視角下的能動性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在哲學傳統中,能動性與自由意志問題密切相關。支持自由意志的觀點認為,人類具有自主選擇和行動的能力;而決定論者則主張所有行為都由先前因素決定,質疑真正的能動性是否存在。

存在主義觀點

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沙特(Jean-Paul Sartre)強調「存在先於本質」,認為人類通過自由選擇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絕對自由即為能動性的極致表現。


社會學中的能動性理論

結構與能動性之爭

社會學長期存在「結構與能動性」的理論辯論:

  • 結構主義強調社會結構對個體行為的制約

  • 能動性理論則關注個體如何主動塑造社會現實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結構化理論」,認為社會結構與個體能動性是雙向建構關係,結構既限制也賦能行動者。


心理學層面的能動性

自我效能感

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指個體對自己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的信念,這是能動性的心理基礎。

發展心理學觀點

兒童能動性的發展被視為成長重要指標,包括:

  • 自主探索環境

  • 目標導向行為

  • 問題解決能力


能動性的表現形式

個人能動性

個體層面的能動性表現包括:

  • 自主決策

  • 目標設定與追求

  • 環境適應與改造

集體能動性

群體層面的能動性表現為:

  • 社會運動組織

  • 集體行動協調

  • 群體目標實現


影響能動性的因素

內部因素

  • 認知能力

  • 情緒調節

  • 動機強度

  • 自我概念

外部因素

  • 社會文化規範

  • 制度性限制

  • 資源可及性

  • 技術條件


能動性的社會意義

社會變革動力

能動性是社會變遷的重要驅力,通過:

  • 創新行為

  • 制度挑戰

  • 文化再造

賦權理論核心

社會工作中的賦權(Empowerment)理論以提升弱勢群體能動性為核心目標,幫助其掌握生活主導權。


當代相關研究發展

後人類能動性

新興研究探討非人類實體(如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的能動性表現,挑戰傳統以人類為中心的概念框架。

數字能動性

網絡環境創造新型能動性形式,包括:

  • 虛擬身份建構

  • 線上集體行動

  • 數據自我管理

能動性作為跨學科概念,持續為理解個體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提供重要理論視角,其內涵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與演變。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胰島素    下一篇 脫脂劑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