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目錄

定義與基本概念

酶

酶(Enzyme)是一類由生物體產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成分為蛋白質。酶能夠加速化學反應速率而不被消耗,是生物體新陳代謝不可或缺的催化劑。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但也有少數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稱為核酶)。


歷史發現

  • 1833年:法國科學家安塞姆·佩恩(Anselme Payen)從麥芽中首次分離出澱粉酶

  • 1878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屈內(Wilhelm Kühne)首次提出"enzyme"一詞

  • 1926年:美國化學家詹姆斯·B·薩姆納(James B. Sumner)首次結晶出脲酶並證明其蛋白質本質

  • 1960年代:發現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擴展了酶的概念


化學本質

  • 蛋白質類酶:佔絕大多數,由氨基酸組成

  • 核酶(Ribozyme):由RNA組成,具有催化功能

  • 脫氧核酶(DNAzyme):由DNA組成,人工合成的具有催化功能的DNA分子


結構特徵

一級結構

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決定酶的基本性質

二級結構

α-螺旋、β-摺疊等局部空間結構

三級結構

整條肽鏈的空間構象,形成活性中心

四級結構

多個亞基組成的複合體結構


作用機制

鎖鑰學說

1890年由埃米爾·費舍爾提出,認為酶與底物的結合如同鑰匙與鎖的關係

誘導契合學說

1958年由丹尼爾·科什蘭提出,認為酶與底物結合時會發生構象變化以實現最佳契合

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直接與底物結合並催化反應的特定區域,包括:

  • 結合部位:與底物結合

  • 催化部位:催化化學反應


分類與命名

國際分類

根據催化反應類型分為6大類:

  1. 氧化還原酶類(Oxidoreductases)

  2. 轉移酶類(Transferases)

  3. 水解酶類(Hydrolases)

  4. 裂合酶類(Lyases)

  5. 異構酶類(Isomerases)

  6. 連接酶類(Ligases)

命名規則

  • 系統名稱:底物名稱+反應類型+酶

  • 習慣名稱:常用簡化名稱(如澱粉酶、蛋白酶等)


特性

高效性

酶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10^7-10^13倍

專一性

  • 絕對專一性:只催化一種底物

  • 相對專一性:催化一類結構相似的底物

  • 立體專一性:識別底物的立體異構體

溫和性

在常溫、常壓、接近中性的條件下發揮作用

可調節性

活性受多種因素調控


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溫度

  • 最適溫度:活性最高的溫度(多數酶為35-40℃)

  • 溫度係數(Q10):溫度每升高10℃,反應速率增加的倍數

pH值

  • 最適pH:活性最高的pH值(多數酶為6-8)

  • 極端pH會導致酶變性

酶濃度

在底物過量時,反應速率與酶濃度成正比

底物濃度

米氏方程描述底物濃度與反應速率的關係:v = (Vmax × [S]) / (Km + [S])

抑制劑

  • 不可逆抑制劑:與酶共價結合

  • 可逆抑制劑:競爭性、非競爭性、反競爭性抑制

激活劑

  • 無機離子:如Mg²⁺、K⁺等

  • 有機分子:如輔酶、輔基等


酶的應用

工業應用

  • 食品工業:澱粉酶、蛋白酶等

  • 洗滌劑工業:脂肪酶、纖維素酶等

  • 製藥工業:青霉素酰化酶等

醫學應用

  • 診斷:酶作為疾病標誌物

  • 治療:酶替代療法

  • 藥物:如阿司匹林(環氧酶抑制劑)

生物技術

  • 分子生物學工具:限制性內切酶、DNA連接酶等

  • 生物傳感器:酶電極等


研究前沿

  • 人工酶設計與合成

  • 極端環境酶的研究與應用

  • 酶固定化技術的發展

  • 多酶系統與代謝途徑工程


相關概念

  • 輔酶:與酶蛋白鬆散結合的有機小分子

  • 輔基:與酶蛋白緊密結合的有機小分子

  • 同工酶:催化相同反應但結構不同的酶

  • 酶原:無活性的酶前體

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在生命活動和工業生產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研究與應用仍在不斷拓展和深化。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鄭智薰    下一篇 金瓜粉蒸排骨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