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三月不知肉味

目錄

成語出處

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論語·述而》,記載了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樂後的感受: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這段文字描述了孔子被《韶》樂深深打動,以至於長時間沉浸在音樂的美妙中,甚至忘記了肉食的滋味。


成語釋義

「三月不知肉味」字面意思是「三個月內吃肉都感覺不到味道」,引申為:

  • 形容專注於某件事而忽略其他事物

  • 表達對美好藝術或事物的極度沉迷與陶醉

  • 強調精神享受超越物質享受

「三月」並非確切的三個月,而是泛指一段較長的時間,強調影響之深。


背景故事

孔子與《韶》樂

《韶》是上古舜帝時代的雅樂,相傳旋律莊嚴優美,內容歌頌舜以德治天下的功績。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齊國首次聽到《韶》樂,深受震撼,因而產生「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嘆。

  • 孔子評價:他認為《韶》樂「盡善盡美」(內容與形式俱佳),甚至高於周武王時期的《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

  • 歷史意義:這反映了孔子對禮樂教化的重視,以及對古代聖王治世的推崇。


文化內涵

(1)儒家禮樂思想

孔子認為音樂不僅是娛樂,更是教化人心的工具。《韶》樂象徵舜的仁德,聽後能使人潛移默化,追求高尚情操。

(2)精神與物質的取捨

「不知肉味」凸顯精神滿足遠勝物質享受,體現儒家「安貧樂道」的價值觀。

(3)藝術感染力

成語後世多用於形容藝術(如音樂、文學)的強大感染力,能讓人忘卻世俗欲望。


現代用法與例句

  • 形容沉迷學問或藝術

    他讀完這本小說後,簡直「三月不知肉味」,整天沉浸在劇情中。

  • 讚美高超的藝術表現

    這場音樂會演奏得太精彩,令人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 反諷過度投入

    你玩遊戲玩到「三月不知肉味」,該注意身體了!(帶調侃意味)


相關成語與對比

  • 「廢寢忘食」:專注到忘記吃飯睡覺,側重行為表現。

  • 「如痴如醉」:形容入迷狀態,但無「忽略物質」的涵義。

  • 「餘音繞梁」:形容音樂美妙難忘,與「三月不知肉味」皆出自音樂典故。


延伸知識

《韶》樂的歷史

《韶》樂相傳為舜所作,周代列為「六舞」之一,用於祭祀。後因戰國禮崩樂壞而失傳,但歷代帝王(如漢文帝、唐太宗)曾嘗試復原。

孔子與音樂

孔子本身精通音樂,曾向師襄子學琴,並提出「興於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觀。


參考文獻

(以上內容經繁體中文轉換並依百科格式整理)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三從四德    下一篇 中搜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