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伽美什史詩
概述

《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詩,起源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以阿卡德語寫成。該史詩講述了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傳奇冒險故事,融合了神話、歷史與哲學思考,被視為人類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歷史背景
創作年代:史詩的最早版本可追溯至公元前第三千紀的蘇美爾時期,成熟版本形成於公元前18-17世紀的巴比倫時期。
文化淵源:基於蘇美爾語的吉爾伽美什故事集,後由巴比倫人整合為完整史詩。
發現過程:19世紀中葉,英國考古學家在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圖書館遺址發現了刻有史詩的12塊泥板。
主要內容
史詩共分12塊泥板,核心情節包括:
吉爾伽美什與恩奇都的相遇
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暴政引發民怨,眾神創造野人恩奇都與之抗衡。兩人經過激烈搏鬥後成為摯友,共同冒險。
雪松林之戰
二人前往遙遠的雪松林擊敗守護者芬巴巴,獲得木材並建立功績,觸怒女神伊什塔爾。
天之公牛事件
拒絕伊什塔爾求愛的吉爾伽美什招致天之公牛襲擊,雖與恩奇都合力殺死公牛,但恩奇都因此被神處死。
追尋永生
摯友之死讓吉爾伽美什開始追尋永生,歷經艱險找到唯一倖存大洪水的烏特納庇什提姆,獲知海底有永生仙草。
永生的失落
取得仙草後卻被蛇偷食,吉爾伽美什最終接受人類必死的命運,返回烏魯克成為賢明君主。
文學特色
敘事結構:採用環形敘事,開頭與結尾呼應烏魯克城牆的描寫
藝術手法:運用重複句式、象徵隱喻(如蛇代表生命輪迴)
文體創新:混合史詩敘事、諺語格言和辯論對話
文化價值
歷史價值:包含大洪水傳說原型,與《聖經》諾亞方舟故事高度相似
哲學意義:最早探討死亡、友誼與生命意義的文學作品
影響力:對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及後世英雄敘事有深遠影響
版本流傳
標準版本:公元前13世紀由祭司Sin-liqe-unninni編訂的巴比倫語版本
其他版本:包括蘇美爾語獨立故事、赫梯語譯本等
現代譯本:現已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包括中文全譯本
考古發現
主要泥板: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第11塊泥板記載大洪水故事
殘片補充:20世紀在美索不達米亞多地發現的殘片不斷完善史詩內容
這部史詩不僅是文學瑰寶,更是研究古代近東文明的重要窗口,其對生死問題的思考跨越時空仍具深刻啟示意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