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
定義與概念

圍手術期(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從患者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手術後基本康復為止的整個過程。這個時期涵蓋了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後三個階段,是醫療團隊為確保手術安全與成功而進行的一系列綜合性醫療措施。
時間範圍
圍手術期的具體時間範圍因手術類型、患者狀況而異,一般可分為:
術前期:從決定手術至手術開始前(通常數天至數週)
術中期:從患者進入手術室至離開手術室(通常數小時)
術後期:從手術結束至基本康復(通常數天至數月)
術前期準備
患者評估
全面病史採集與體格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生化、凝血功能等)
影像學檢查(X光、CT、MRI等)
麻醉風險評估(ASA分級)
心理準備
醫患溝通手術方案與風險
緩解患者焦慮情緒
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生理準備
營養狀態調整
控制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
呼吸道準備(戒煙、呼吸訓練)
胃腸道準備(禁食、灌腸)
皮膚準備(術區備皮)
預防性措施
預防性抗生素使用
深靜脈血栓預防
術前用藥調整(如停用抗凝劑)
術中期管理
麻醉管理
麻醉方式選擇(全身麻醉、區域麻醉等)
生命體徵監測(ECG、血壓、血氧等)
液體管理與輸血策略
體溫維持
手術操作
無菌技術嚴格執行
手術團隊協調配合
手術時間控制
出血量監測與控制
突發情況處理
過敏反應處理
大出血應對
惡性高熱等罕見併發症處理
術後期管理
恢復室監護
生命體徵持續監測
麻醉甦醒觀察
疼痛評估與管理
早期併發症識別
病房護理
傷口護理與觀察
引流管管理
活動與康復訓練
營養支持
併發症防治
感染預防與治療
深靜脈血栓預防
肺部併發症防治
腸功能恢復促進
出院準備
康復指導
用藥教育
隨訪計劃
傷口護理指導
特殊人群圍手術期管理
老年患者
多重用藥調整
認知功能評估
脆弱性評估
兒科患者
家長溝通與心理支持
生長發育考量
液體管理特殊性
孕產婦
胎兒安全考量
生理變化適應
麻醉方式選擇
合併慢性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管理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
慢性腎病患者液體管理
圍手術期營養支持
術前營養
營養風險篩查(NRS 2002)
營養不良患者術前營養支持
肥胖患者體重管理
術後營養
早期腸內營養
營養需求計算
特殊營養素補充(如精氨酸、ω-3脂肪酸)
圍手術期疼痛管理
評估方法
視覺模擬評分(VAS)
數字評分法(NRS)
多模式鎮痛
局部麻醉技術
非甾體抗炎藥
阿片類藥物合理使用
神經阻滯技術
特殊考慮
阿片耐受患者管理
慢性疼痛患者管理
兒童疼痛評估
圍手術期快速康復外科(ERAS)
核心理念
循證醫學為基礎
多學科協作
減少手術應激反應
實施要點
術前禁食時間縮短
微創手術技術
早期進食與活動
目標導向液體治療
倫理與法律考量
知情同意
手術風險充分告知
替代方案說明
緊急手術特殊規定
決策能力
未成年人監護人同意
精神障礙患者處理
文化差異尊重
質量控制與改進
關鍵指標
術後死亡率
併發症發生率
非計劃再次手術率
住院時間
持續改進
術後併發症分析
臨床路徑優化
團隊培訓與演練
圍手術期管理是現代外科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系統化、規範化的管理,可顯著提高手術安全性,減少併發症,促進患者康復。隨著醫學技術發展,圍手術期管理理念與方法也在不斷更新與完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