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滄龍

目錄

滄龍概述

滄龍滄龍

滄龍(學名:Mosasaurus)是一種已滅絕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屬於滄龍科(Mosasauridae),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7000萬至6600萬年前)。牠們是當時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體型龐大,適應完全的水生生活。


發現與命名

滄龍的化石最早於18世紀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被發現,並由法國博物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於19世紀初正式命名。其學名「Mosasaurus」源自拉丁文「Mosa」(默茲河)和希臘文「sauros」(蜥蜴),意為「默茲河的蜥蜴」。


形態特徵

  • 體型:滄龍體長可達10至18公尺,重量約數噸,是當時最大的海洋掠食者之一。

  • 頭部:頭骨巨大,下頜強壯,牙齒呈圓錐形且鋒利,適合咬住獵物。

  • 四肢:四肢演化成鰭狀肢,適合游泳,但無法在陸地上移動。

  • 尾部:尾部長且側扁,推測可能具有類似現代鯊魚的游泳方式。


生活習性

  • 食性:滄龍是肉食性動物,以魚類、菊石、其他海洋爬行動物(如蛇頸龍)甚至小型滄龍為食。

  • 游泳方式:研究認為滄龍主要依靠尾部擺動推進,鰭狀肢用於平衡和轉向。

  • 棲息環境:廣泛分布於全球溫暖的淺海區域,化石在歐洲、北美、非洲等地均有發現。


演化與分類

滄龍屬於有鱗目(Squamata),與現代蜥蜴和蛇有親緣關係。牠們由陸生蜥蜴演化而來,在白堊紀晚期適應海洋生活,並演化出多樣化的種類,如:

  • 滄龍屬(Mosasaurus):體型最大,代表物種為霍夫曼滄龍(Mosasaurus hoffmannii)。

  • 海王龍屬(Tylosaurus):體型稍小,但同樣兇猛。

  • 板踝龍屬(Platecarpus):體型較小,游泳速度可能更快。


滅絕原因

滄龍與其他非鳥類恐龍一同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約6600萬年前)中滅絕,可能原因包括:

  • 隕石撞擊: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導致全球氣候劇變。

  • 火山活動:德干玄武岩噴發造成環境惡化。

  • 食物鏈崩潰: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導致頂級掠食者無法生存。


文化影響

滄龍因體型巨大且兇猛,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如電影《侏羅紀世界》(2015)中的滄龍形象,使其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史前生物之一。


相關研究與爭議

科學家透過化石研究滄龍的生理結構、游泳方式及生態地位,但仍有一些爭議,例如:

  • 代謝方式:部分學者認為滄龍可能是溫血動物,以維持高速游泳能力。

  • 社會行為:是否有群居習性尚無確切證據。

滄龍作為白堊紀海洋的霸主,其化石和研究持續為古生物學提供重要資訊,幫助人類更了解史前海洋生態系統。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湛江    下一篇 滑齒龍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