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滑齒龍

目錄

基本概述

滑齒龍滑齒龍

滑齒龍(學名:Liopleurodon)是一種已滅絕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中的短頸型亞目(上龍亞目),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約1.6億至1.55億年前)。其名稱源自希臘文,意為"平滑側邊的牙齒",由法國古生物學家H.E. Sauvage於1873年命名。


形態特徵

體型結構

滑齒龍具有典型上龍類的體型特徵:

  • 流線型身體,四肢演化為槳狀鰭肢

  • 相對較短的頸部,頭部巨大

  • 體長估計可達6-10米(存在學術爭議)

  • 體重可能超過3噸

頭部與牙齒

  • 頭骨長度可達1.5米

  • 頜部強壯,咬合力驚人

  • 圓錐形牙齒表面光滑,邊緣無鋸齒

  • 牙齒排列緊密,適合穿刺而非切割


分布與化石發現

地理分布

滑齒龍化石主要發現於:

  • 歐洲(英國、法國、德國等地)

  • 部分可能分布於俄羅斯地區

重要發現

  • 首個化石於19世紀在法國發現(僅三顆牙齒)

  • 20世紀在英國牛津黏土層發現較完整標本

  • 最著名標本"Peterborough specimen"保存了近乎完整的頭骨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

  • 溫暖的淺海環境

  • 靠近大陸架的沿海水域

  • 可能進行季節性遷徙

食性與捕獵

  • 頂級掠食者,處於食物鏈頂端

  • 主要獵物:魚類、頭足類、其他海洋爬行動物

  • 可能採用伏擊式捕獵策略

  • 強壯鰭肢提供爆發性游泳能力


科學研究與爭議

體型爭議

關於滑齒龍的最大體型存在不同觀點:

  1. 傳統估計:約6-7米

  2. 部分學者推測:可能達10米或更大

  3. BBC《與恐龍共舞》中誇大為25米(已證實不準確)

分類學討論

  • 曾被歸類入多個不同屬

  • 現被確認的有效種:L. ferox和L. pachydeirus

  • 與其他上龍類的親緣關係仍在研究中


大眾文化影響

滑齒龍因以下作品廣為人知:

  • BBC紀錄片《與恐龍共舞》(1999)

  • 多部古生物題材書籍與電子遊戲

  • 常被用作"最大海洋掠食者"的代表

請注意:部分影視作品中的滑齒龍形象存在科學誇大,實際體型可能小於常見描述。最新的古生物研究仍在不斷更新對這種史前巨獸的認識。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滄龍    下一篇 爵士樂(音樂類型)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