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義和團

目錄

起源與背景

義和團義和團

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中國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民間武裝運動,起源於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其產生背景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西方勢力入侵:鴉片戰爭後,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取特權,傳教士在內地活動頻繁

  • 民族矛盾激化: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教案頻發,民眾排外情緒高漲

  • 自然災害影響:華北地區連年旱災,民不聊生,社會動盪加劇

  • 民間祕密結社傳統:與白蓮教、大刀會等組織有淵源關係


組織與信仰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一個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民間組織:

  • 組織形式

    • 基本單位為"壇",每壇數十至數百人不等

    • 設有大師兄、二師兄等領導職位

    • 無統一中央領導,各地團民自行其是

  • 信仰特徵

    • 融合民間宗教、氣功與巫術

    • 宣揚"刀槍不入"等神功

    • 供奉傳統神祇如關公、孫悟空等

    • 持"扶清滅洋"政治口號


發展過程

義和團運動經歷了幾個關鍵階段:

  1. 興起階段(1898-1899)

    • 始於山東冠縣,後蔓延至直隸

    • 初期遭清政府鎮壓,1899年山東巡撫毓賢改"剿"為"撫"

  2. 高潮階段(1900)

    • 1900年春進入北京、天津

    • 6月獲慈禧太后默許,開始大規模攻擊教堂、使館

    • 引發八國聯軍侵華

  3. 失敗階段(1900-1901)

    •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

    • 清政府轉而鎮壓義和團

    •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運動徹底失敗


主要事件

  • 廊坊阻擊戰:1900年6月,義和團與清軍在廊坊阻擊西摩爾遠征軍

  • 圍攻使館區:北京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外國使館達56天

  • 天津保衛戰:團民與清軍共同防守天津,最終失守

  • 東北抗俄鬥爭:俄軍趁機佔領東北,遭當地義和團抵抗


清政府態度轉變

清廷對義和團的態度經歷複雜變化:

  1. 初期鎮壓:視為"亂民",派兵剿辦

  2. 轉為利用:1900年6月,慈禧發布"宣戰詔書",默許義和團"扶清滅洋"

  3. 最終背叛:北京陷落後下令"剿匪",配合列強鎮壓義和團


國際反應與八國聯軍

義和團運動引發列強強烈反應:

  • 組成八國聯軍: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聯合出兵

  • 軍事行動:1900年6月-8月,聯軍從天津進犯北京

  • 暴行:在北京燒殺搶掠,犯下諸多戰爭罪行

  • 條約簽訂:1901年9月簽訂《辛丑條約》,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


歷史影響

義和團運動對中國近代史產生深遠影響:

  1. 政治方面

    • 徹底暴露清政府腐敗無能

    • 加速了清朝滅亡進程

    • 列強加強對華控制

  2. 社會方面

    • 造成巨大生命財產損失

    • 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 促使民眾覺醒

  3. 文化方面

    • 引發對傳統文化的反思

    • 西方勢力調整在華傳教策略

    • 成為後世民族主義運動的借鑑


評價爭議

關於義和團的歷史評價長期存在分歧:

  • 正面評價

    • 反帝愛國的民族運動

    • 展現中華民族反抗精神

    • 打擊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 負面評價

    • 盲目排外,手段極端

    • 封建迷信色彩濃厚

    • 被清政府利用,最終遭背叛


現代研究

當代史學界對義和團研究呈現新趨勢:

  • 更多利用多國檔案進行國際視角研究

  • 關注地方社會與義和團運動的互動

  • 重新審視運動中的文化衝突因素

  • 探討民間宗教與政治運動的關係

義和團運動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複雜性仍在引發學術界的深入探討。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美女    下一篇 耶穌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