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兒童孤獨症

目錄

定義與概述

兒童孤獨症兒童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又稱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是一種起源於嬰幼兒時期的廣泛性發育障礙。其主要特徵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溝通異常以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這種神經發育異常通常在三歲前即可被觀察到,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造成長期影響。


歷史沿革

  • 1943年:美國精神科醫生Leo Kanner首次系統描述11例"早期嬰兒孤獨症"病例

  • 1944年:奧地利醫生Hans Asperger報告"孤獨性精神病質"(後稱阿斯伯格綜合徵)

  • 1980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II)首次將孤獨症列為獨立診斷類別

  • 2013年:DSM-5將相關亞型統合為"孤獨症譜系障礙"


流行病學特徵

  • 發病率:全球約1-2%,男性明顯多於女性(比例約4:1)

  • 好發年齡:起病於36個月以內,約2/3患兒出生後逐漸顯現症狀

  • 地域分布:無明顯地域差異,各國報告率近年呈上升趨勢

  • 共病情況:常伴隨智力障礙(約50%)、癲癇(約30%)等神經發育問題


核心症狀表現

(一)社會互動障礙

  • 缺乏目光接觸與面部表情

  • 難以建立同齡友誼關係

  • 不能自發分享喜悅或興趣

  • 缺乏社會性與情感互動

(二)溝通交流障礙

  • 語言發育延遲或完全缺失

  • 刻板重複或奇特語言表達

  • 代詞反轉現象(如用"你"指代自己)

  • 缺乏多樣化的假想遊戲

(三)行為模式異常

  • 固執堅持特定儀式性行為

  • 刻板重複的身體動作(如拍手、搖擺)

  • 對物品的非常規使用與迷戀

  • 感覺異常(過度敏感或遲鈍)


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遺傳因素

  • 同卵雙胞胎同病率達60-90%

  • 已發現超過100個風險基因(如SHANK3、NLGN等)

  • 染色體異常(15q11-13重複最常見)

(二)神經生物學因素

  • 大腦過度生長(前2年頭圍異常增大)

  • 杏仁核、小腦等結構異常

  • 鏡像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 神經遞質失衡(血清素、多巴胺等)

(三)環境風險因素

  • 高齡父母(尤其父親>40歲)

  • 孕期感染(如風疹病毒)

  • 早產(<26周風險增加)

  • 某些藥物暴露(如丙戊酸)


診斷標準與評估

(一)國際診斷標準

  • DSM-5標準

    1. 持續性社會溝通與互動缺陷

    2. 限制性重複行為模式

    3. 症狀需在早期發育階段出現

    4. 導致顯著功能損害

  • ICD-10標準:將孤獨症歸類為廣泛性發育障礙(F84.0)

(二)常用評估工具

  • 兒童孤獨症評定量表(CARS)

  • 孤獨症診斷觀察量表(ADOS)

  • 孤獨症診斷訪談量表修訂版(ADI-R)

  • 克氏孤獨症行為量表(CABS)


干預與治療方法

(一)教育行為干預

  • 應用行為分析(ABA):系統強化目標行為

  • 結構化教學(TEACCH):利用視覺提示組織學習

  • 地板時間(DIR/Floortime):通過遊戲建立互動

  • 社交故事(Social Stories):教導適當社交行為

(二)藥物治療

  • 抗精神病藥(利培酮、阿立哌唑)改善攻擊行為

  • 興奮劑(哌甲酯)改善注意力缺陷

  • SSRI類藥物減輕焦慮強迫症狀

  • 褪黑素改善睡眠障礙

(三)輔助療法

  • 言語語言治療(改善溝通能力)

  • 職能治療(提升生活技能)

  • 感覺統合訓練(調節感覺處理)

  •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


預後與轉歸

  • 獨立生活能力:約2/3患兒成年後需不同程度照護

  • 語言發展:5-6歲前有功能性語言者預後較好

  • 智力水平:高功能孤獨症(IQ>70)社會適應較佳

  • 就業狀況:約15-30%可實現競爭性就業

  • 壽命影響:平均壽命略低於常人,癲癇是主要風險


家庭支持與社會資源

  • 家長培訓:教授行為管理與溝通策略

  • 支持團體:提供情感支持與經驗分享

  • 教育安置:融合教育與特殊教育並行

  • 政策保障:多國立法保障醫療教育權利

  • 成年轉銜:職業培訓與庇護性就業服務


常見誤區與最新研究

(一)澄清誤解

  • 與教養方式無直接因果關係

  • 疫苗接種(如MMR)不會導致孤獨症

  • 不是所有患者都有"特殊天賦"

  • 並非情緒障礙或精神病

(二)研究進展

  • 腸道微生物群與ASD的潛在關聯

  • 催產素鼻噴劑的社交改善效果

  • 經顱磁刺激(TMS)的應用探索

  • 人工智能輔助早期篩查技術

注:本文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相關條目並結合最新醫學資料整理,旨在提供科普信息,具體診斷治療請遵從專業醫生意見。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免抵退    下一篇 內家拳法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