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藏族信奉的女神)
卓瑪的概述

卓瑪(藏文:སྒྲོལ་མ,英文:Tara),又譯為「度母」,是藏傳佛教中重要的女性神祇,被視為慈悲與救度的化身。卓瑪在藏語中意為「救度者」,象徵著迅速回應眾生的苦難,並給予庇護與指引。
卓瑪的起源與傳說
卓瑪的信仰源自古印度佛教,後傳入西藏並成為藏傳佛教的核心神祇之一。根據傳說,卓瑪是由觀世音菩薩的淚水所化現,因其悲願無量,故化現為21種不同形象的度母,以救度不同根器的眾生。
卓瑪的形象與象徵
卓瑪通常被描繪為端莊美麗的女性,面容慈祥,身姿優雅。常見的形象包括:
綠度母(སྒྲོལ་མ་ལྗང་གུ):代表活力與救度,右手持蓮花,左手結施願印。
白度母(སྒྲོལ་མ་དཀར་མོ):象徵智慧與長壽,額頭、手心與腳心各有一眼,共七眼,代表洞察一切苦難。
卓瑪的宗教地位
在藏傳佛教中,卓瑪被尊為「諸佛之母」,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並列為重要的慈悲本尊。信徒相信,虔誠祈請卓瑪能獲得消災解厄、增長智慧、延壽祛病等功德。
卓瑪的21種化身
卓瑪有21種不同的化身,每種化身對應不同的救度願力,例如:
迅捷度母——救脫厄難
威猛度母——降伏魔障
如意度母——滿眾生願……(依此類推,可補充完整21種)
卓瑪的修行法門
藏傳佛教中有專門的「度母法」修行儀軌,包括持誦度母心咒(「嗡 達咧 嘟達咧 嘟咧 梭哈」)、觀想度母形象、修持度母禪定等,信徒透過這些方法與卓瑪相應,獲得加持。
卓瑪在藏族文化中的影響
卓瑪不僅是宗教崇拜對象,也深深融入藏族日常生活,例如:
藝術表現:唐卡、雕塑、壁畫中常見卓瑪形象。
節日慶典:部分藏區會舉行度母法會,信眾齊誦度母經咒。
民間信仰:藏族婦女常以「卓瑪」為名,祈求女神庇佑。
卓瑪與其他宗教神祇的關係
卓瑪的形象與漢傳佛教的「觀音菩薩」、印度教的「女神迦梨」有相似之處,但藏傳佛教賦予卓瑪更獨特的救度特性,使其成為獨立且重要的女神信仰體系。
卓瑪的現代意義
在當代,卓瑪的慈悲精神被廣泛推崇,許多佛教團體提倡以度母的智慧與慈悲化解現代人的煩惱,促進心靈平和與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度母二十一尊禮讚經》
《藏傳佛教神明大全》
相關學術研究與藏文典籍
(以上內容參考自百度百科及藏傳佛教經典,並以繁體中文整理呈現。)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