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金剛橛

目錄

金剛橛概論

金剛橛金剛橛

金剛橛(藏文:པུར་བ་,梵文:kīla),又稱「普巴杵」,是藏傳佛教密宗重要的法器之一,兼具修行與護法功能。其名源自梵文「kīla」,意為「釘子」或「樁子」,象徵其能釘住一切障礙與魔障的特性。在密法儀軌中,金剛橛被視為斬斷煩惱、降伏邪魔的利器,同時代表「究竟空性」的智慧。


歷史淵源與發展

金剛橛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印度密教,後隨佛教傳入西藏,並與本土苯教文化融合,形成獨特的藏密法器。據《巴協》等藏文典籍記載,公元8世紀蓮花生大士入藏弘法時,便以金剛橛作為降伏苯教神祇的重要工具,此後成為寧瑪派的核心修法之一。歷史上,金剛橛的形制與用途逐漸分化:

  • 早期:多為實際使用的金屬或木製法器

  • 後期:發展出象徵性的儀軌用法,並延伸至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


形制與結構特徵

金剛橛的造型豐富多樣,但基本結構可分為三部分:

橛尖(鋒刃部)

多呈三棱錐形,代表斷除貪、嗔、痴三毒,亦有單棱或五棱設計。材質常見銅、鐵、銀,高級法器會鑲嵌珠寶。

橛身(中段)

常飾有:

  • 摩羯魚紋:象徵吞噬煩惱

  • 蓮花紋:表清淨無染

  • 金剛結:寓意堅固不壞

橛柄(頂部)

多為佛首、金剛杵或九股杵造型,部分高級法器會鑄造護法神像。


宗教象徵與密法意涵

在密宗體系中,金剛橛具多重象徵意義:

三根本總集

  • 上師:代表傳承加持力

  • 本尊:如普巴金剛的化現

  • 空行護法:連結諸佛威能

四事業法器

  • 息災:白色橛身

  • 增益:黃色橛身

  • 懷愛:紅色橛身

  • 誅滅:黑色橛身

五智顯現

通過五方佛的智慧轉化五煩惱為五智,具體表現於橛身的五色裝飾。


修法儀軌與實際應用

金剛橛在密法中的運用主要分兩大類:

普巴金剛法(ཕུར་པ་ནག་པོ)

寧瑪派重要修法,通過觀想自身化現普巴金剛,持橛刺破四魔障礙。完整儀軌包括:

  • 前行:皈依、發心

  • 正行:生起次第觀想

  • 結行:迴向、護摩

鎮地儀式(ས་གཏོར)

用於寺院選址或鎮壓地煞,將金屬橛釘入特定方位,配合《地藏十輪經》咒語修法。


文化影響與藝術表現

金剛橛的影響力超越宗教範疇:

唐卡繪畫

常見於護法神題材,如:

  • 普巴金剛手持雙橛

  • 吉祥天女腳踏魔障橛

建築裝飾

西藏寺院門楣、經堂立柱常鑄有金剛橛浮雕,具鎮守結界功能。

民俗信仰

安多、康區等地牧民會將小型金剛橛置於帳篷四角,作為驅邪護宅之用。


重要文獻與現代研究

學術界對金剛橛的研究主要基於:

  • 藏文典籍:《普巴金剛續》《瑪爾巴傳》

  • 考古發現:吐蕃時期青銅橛實物

  • 跨文化比較:與印度教三叉戟、漢地降魔杵的淵源

當代研究指出,金剛橛的演變反映藏傳佛教「以方便為究竟」的修行特色,其物質形態與精神內涵的結合,成為理解密宗哲學的重要媒介。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金剛杵    下一篇 雅丹(雅丹地貌)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