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三长之制

目錄

概況

三长之制三长之制

三長之制是中國北魏時期實行的一種基層政權組織形式,由孝文帝於太和十年(486年)採納給事中李沖的建議而建立。該制度旨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配合均田制的推行,成為北魏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1. 北魏前期狀況:北魏統一北方後,基層社會仍存在大量豪強地主蔭庇戶口的現象

  2. 改革需求:為增加國家賦稅收入,需要建立有效的戶籍管理制度

  3. 李沖建議:給事中李沖參照古代鄉黨制度,提出建立三長制的具體方案


組織結構

三長制將基層民眾按戶數劃分為三級組織:

  1. :5家為1鄰,設鄰長1人

  2. :5鄰(25家)為1里,設里長1人

  3. :5里(125家)為1黨,設黨長1人


職責功能

三長的主要職責包括:

  1. 戶籍管理:檢查戶口,編制戶籍

  2. 賦役徵收:負責田租、戶調的徵收

  3. 治安維護:維持地方秩序

  4. 生產督導:監督農業生產

  5. 救濟協助:組織互助救濟活動


實施效果

  1. 積極方面

    • 打擊了豪強地主隱匿戶口的行為

    • 國家控制的編戶數量顯著增加

    • 賦稅收入大幅增長

    • 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 局限方面

    • 在部分地區遭到豪強地主的抵制

    • 實際執行中仍有流弊存在


歷史意義

  1. 制度創新:創造了新的基層管理體系

  2. 經濟基礎:為均田制的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

  3. 後世影響:對隋唐時期的鄉里制度產生深遠影響

  4. 民族融合: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


與均田制的關係

  1. 相輔相成:三長制為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組織保證

  2. 配套措施:通過三長制有效管理受田農民

  3. 賦稅基礎:確保均田制下的租調收入


後續發展

  1. 北魏後期: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2. 東魏西魏:大體沿用此制

  3. 北齊北周:在組織形式上有所調整

  4. 隋唐時期:演變為鄉里制度


參考文獻

  1. 《魏書·食貨志》

  2. 《北史·李沖傳》

  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相關研究


相關條目

  1. 均田制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李沖

  4. 戶籍制度

  5. 中國古代基層組織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tips    下一篇 上人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