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
概念定義

「上人」是佛教用語,指德行高深、精通佛法並能為人師表的僧侶。該稱謂源自對修行者的尊崇,強調其道德修養與智慧超越常人,具有指導他人的資格。
詞源考證
佛經出處源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以「上人」形容精進修持、德行圓滿的修行者,後成為漢傳佛教常用尊稱。
語義演變原指「德行居上之人」,隨佛教中國化逐漸專指高僧,與「法師」「和尚」等稱謂並用,但更突出道德境界。
資格標準
根據佛教傳統,獲「上人」尊稱需具備以下條件:
戒行清淨:嚴格持守比丘戒律
通達經論:精通三藏經典及義理
教化能力:善於開示佛法、引導信眾
禪定智慧:具實修證悟與般若智慧
使用慣例
稱謂場合
多用於書面語或正式稱呼
常與法號連用,如「印順上人」「聖嚴上人」
地域差異
中國、台灣佛教界普遍使用
日本佛教則多用「上人」作為宗派祖師尊稱(如「親鸞上人」)
與其他稱謂區別
稱謂 | 側重點 | 使用範圍 |
---|---|---|
和尚 | 寺院領導職務 | 出家男眾通用 |
法師 | 講經說法能力 | 學問僧專稱 |
上人 | 綜合德行修為 | 高僧尊稱 |
文化影響
文學作品古典小說如《西遊記》常用「上人」尊稱唐僧,強化其聖僧形象。
現代應用台灣佛教界保留此稱謂傳統,信眾多以「上人」尊稱推崇的導師,如證嚴法師被稱「證嚴上人」。
注意事項
非佛教體系不得濫用此稱
當代使用需考量僧侶實際修為與社會認可度
部分佛教流派更傾向使用「長老」「大德」等稱謂
此條目內容參考自百度百科相關頁面,並依據佛教典籍與稱謂規範進行補充完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