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自留地(農業術語)

目錄

定義與概念

自留地(農業術語)自留地(農業術語)

自留地是中國在農業集體化時期的一種特殊土地制度安排,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統一分配給成員集體耕種的土地之外,另行劃分給農戶家庭長期使用的小塊土地。這部分土地的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但農戶享有自主經營權,產品歸農戶個人支配。


歷史背景

自留地制度起源於1950年代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時期。隨著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中央政府為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於1955年頒布《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首次正式規定"社員可以有小塊的自留地",面積一般不超過當地人均耕地的5%。這一制度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曾被短暫取消,但很快於1959年恢復。


面積標準

根據不同時期政策規定,自留地面積標準有所變化:

  • 1950年代:一般不超過當地人均耕地的5%

  • 1960年代初調整時期:擴大到佔生產隊耕地面積的5-7%

  •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嚴格限制

  • 1978年後:重新明確為生產隊耕地面積的5-15%,具體由各省市自治區規定


經營特點

自留地具有以下經營特徵:

  1. 自主性:農戶可自主決定種植品種和經營方式

  2. 長期性:使用權長期不變,可繼承但不得買賣

  3. 補充性:作為集體經濟的補充,主要用於種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

  4. 免稅性:自留地產出不用繳納農業稅


經濟作用

自留地在中國農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保障農民基本生活需求

  • 增加農民收入來源

  • 活躍農村集市貿易

  • 為城鎮居民提供副食品

  • 成為農村改革的試驗田


政策演變

自留地制度經歷了多次政策調整:

  1. 1955-1957年:初步建立,面積較小

  2. 1958-1961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被取消

  3. 1961-1966年:恢復並擴大面積

  4. 1966-1976年:受到限制,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

  5. 1978年後:重新確立並擴大,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奠定基礎


與責任制的關係

自留地制度為農村改革提供了重要啟示:

  • 證明家庭經營的有效性

  • 顯示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重要性

  • 為包產到戶提供了實踐經驗

  • 是集體經濟與家庭經濟結合的成功探索


現狀與轉型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行,自留地與承包地的界限逐漸模糊。目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已發生根本性變革,但自留地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制度創新,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