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野球

目錄

野球的定義

野球野球

野球(Baseball),又稱棒球,是一種以棒擊球為主要特點的團隊競技運動。比賽雙方各派9名球員上場,通過擊球、跑壘和防守等動作進行對抗,最終以得分多者獲勝。這項運動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後在美國發展成熟,現已成為全球流行的體育項目之一。


歷史沿革

起源與發展

野球的起源可追溯至18世紀英國的「圓場棒球」(Rounders)。現代野球的規則於1845年由美國人亞歷山大·卡特賴特(Alexander Cartwright)制定,被公認為「現代野球之父」。第一場正式比賽於1846年在紐澤西州霍博肯市舉行。

國際化進程

19世紀後期,野球開始向全球傳播:

  • 1873年傳入日本

  • 1895年傳入台灣

  • 20世紀初傳入韓國和拉丁美洲國家

奧運會歷史

野球曾於1992-2008年間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後被暫時取消,2020年東京奧運會再次列入。


比賽規則

基本規則

  1. 每隊9人,分攻守兩方

  2. 比賽通常進行9局,得分多者勝

  3. 攻方擊球員需用球棒擊打守方投手投出的球

  4. 擊球後順序跑過一、二、三壘並返回本壘得1分

場地規格

  • 呈扇形,分為內野和外野

  • 本壘到一壘、三壘距離為27.43米(90英尺)

  • 本壘到二壘距離為38.795米(127英尺3又3/8英寸)

  • 本壘到外野圍牆通常超過91.44米(300英尺)


裝備與服裝

主要裝備

  1. 球棒:木質或金屬製,長度不超過1.07米

  2. 球:圓周22.9-23.5厘米,重量141.7-148.8克

  3. 手套:守備球員專用,材質為皮革

  4. 護具:捕手需穿戴面罩、護胸等全套防護裝備

比賽服裝

  • 統一的隊服、球帽

  • 釘鞋(橡膠或金屬鞋釘)

  • 打擊頭盔(攻方球員必須佩戴)


技術與戰術

進攻技術

  1. 打擊:包括揮擊、觸擊等技巧

  2. 跑壘:判斷時機、滑壘技巧

  3. 盜壘:在投手投球時搶佔下一壘包

防守戰術

  1. 投球策略:快速球、變化球等組合

  2. 守備佈陣:針對打者特點調整防守位置

  3. 雙殺配合:連續使兩名攻方球員出局


主要賽事

職業聯賽

  1.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全球最高水平職業聯賽

  2. 日本職棒(NPB):分為中央聯盟和太平洋聯盟

  3. 韓國職棒(KBO)

  4. 中華職棒(CPBL)

國際比賽

  1. 世界棒球經典賽(WBC)

  2. 世界盃棒球賽

  3. 亞洲棒球錦標賽

  4. 奧運會棒球比賽


著名球員

歷史傳奇

  1. 貝比·魯斯(Babe Ruth):被譽為「棒球之神」

  2. 盧·賈里格(Lou Gehrig):鐵人紀錄保持者

  3. 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打破種族隔閡的先驅

現役球星

  1. 大谷翔平(日本):投打二刀流代表

  2. 麥克·特勞特(Mike Trout):美國當代最佳球員

  3. 鈴木一朗(已退役):安打紀錄創造者


文化影響

流行文化

野球在許多國家已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

  • 美國的「國球」

  • 日本甲子園賽事的全民關注

  • 台灣的少棒熱潮

相關作品

  1. 電影:《夢幻成真》、《百萬金臂》

  2. 漫畫:《棒球大聯盟》、《H2》

  3. 文學:《最後一局》、《夏季之門》


健康與安全

運動益處

  1. 提升協調性與反應能力

  2.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 增強心肺功能

常見傷害

  1. 投手肩肘傷害

  2. 跑壘時的關節扭傷

  3. 被球擊中的傷害

  4. 肌肉拉傷

預防措施包括充分熱身、正確技術訓練和佩戴防護裝備。


術語解釋

  1. 全壘打:擊球員將球擊出外野圍牆外

  2. 三振:擊球員三次揮棒未擊中好球

  3. 保送:投手投出四個壞球,擊球員免費上壘

  4. 雙殺:連續使兩名攻方球員出局

  5. 安打:擊球員成功擊球並安全上壘

以上內容根據百度百科相關條目整理而成,提供了關於野球運動的全面介紹。這項運動結合了體能、技巧與智慧,在全球擁有眾多愛好者。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重瞳    下一篇 閃燃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