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
定義與起源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律」,屬於近體詩範疇。每首詩共八句,每句七字,總計五十六字。這種詩體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期,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人手中基本定型,到盛唐時期達到藝術巔峰。
格律要求
七言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規範:
字數句數:全詩共八句,每句七字
押韻規則:偶數句必須押平聲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得換韻
平仄安排:必須符合平仄格律,有四種基本平仄格式
對仗要求:中間兩聯(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粘對規則:上聯對句與下聯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同
基本平仄格式
七言律詩有四種基本平仄格式:
平起首句入韻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不入韻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入韻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結構特點
七言律詩的結構通常分為:
首聯(第一、二句):破題,交代時間、地點、環境
頷聯(第三、四句):承接首聯,進一步描寫景物或事件
頸聯(第五、六句):轉折,表達思想感情
尾聯(第七、八句):總結全詩,昇華主題
代表詩人與作品
唐代是七言律詩的黃金時期,代表詩人及作品包括:
杜甫:《登高》、《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李商隱:《無題》系列、《錦瑟》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放言五首》其三
藝術特色
七言律詩具有以下藝術特點:
形式嚴整:固定的字數、句數、平仄、對仗要求
音韻和諧:平仄交替,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美
意境深遠:在有限的字數內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語言精煉:每個字都經過反覆推敲,言簡意賅
發展演變
七言律詩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
萌芽期(南北朝至初唐):開始出現七言八句的詩作,但格律尚未嚴格
成熟期(盛唐):格律完全定型,題材豐富,藝術成就最高
拓展期(中晚唐):技巧更加純熟,風格多樣化
延續期(宋元明清):繼承唐代傳統,並有所創新
與其他詩體的區別
與七言古詩的區別:七古不限句數,不講平仄對仗
與五言律詩的區別:五律每句五字,整體篇幅較短
與絕句的區別:絕句只有四句,不要求中間兩聯對仗
歷史地位與影響
七言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體裁之一,集中體現了漢語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和意境美。它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還對日本、朝鮮等漢文化圈國家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