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亂墜(成語)
成語出處

「天花亂墜」典出佛教經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原文記載佛祖講經時「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描述天人散花讚嘆佛法的殊勝景象。後被北魏《心地觀經》引用,成為漢語成語的源頭。
本義解析
原為佛教用語,指:
佛祖說法精妙絕倫,感動天神散花如雨
形容講經內容殊勝莊嚴,連天界都現瑞相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亦有「諸天妓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類似記載
引申義演變
經歷史演變產生現代用法:
褒義:形容言談精彩動人(如:他演講得天花亂墜)
貶義:指言過其實的誇張說辭(如:廣告說得天花亂墜)
元代《看錢奴》雜劇已出現「說得天花亂墜」的世俗化用法
佛教典故詳述
據《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記載:
維摩詰說法時,天女散花供養
花瓣觸及菩薩即墜落,觸及弟子便黏著
寓意執著者未脫煩惱,解脫者不著外相
敦煌壁畫多處描繪「天女散花」場景
成語語法特徵
結構:主謂式(天/花/亂墜)
用法:多作補語、狀語
搭配:常與「說」「講」「吹噓」等動詞連用
例句:「推銷員把產品功能說得天花亂墜」
近義成語對比
舌燦蓮花:偏重口才卓越(純褒義)
娓娓動聽:強調敘述感染力(中性偏褒)
誇誇其談:著重空泛不實(純貶義)
文化影響
文學:成為《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常用語
藝術:敦煌第249窟、雲岡石窟均有相關浮雕
民俗:福建「天花舞」源自此典故
語言學:衍生「花言巧語」「亂墜天花」等變體
使用注意事項
語境判斷:需根據上下文區分褒貶
對象限制:不宜用於莊重嚴肅場合
程度把握:避免過度誇張造成反效果
現代延伸:網路時代常用於形容虛假宣傳
相關佛教詞彙
天女散花
拈花微笑
法雨繽紛
頑石點頭
口吐蓮花
此成語完整體現漢語「宗教語彙世俗化」的典型演變過程,從神聖的宗教場景逐漸融入日常語言體系,成為兼具文化深度與生活實用性的經典表達。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天地境界 下一篇 始作俑者(漢語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