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始作俑者(漢語詞語)

目錄

詞語來源

始作俑者(漢語詞語)始作俑者(漢語詞語)

「始作俑者」一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記載孔子之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此處孔子嚴厲譴責最早以人俑陪葬的創始者,認為這種行為近乎「用人殉葬」,違背仁道。該成語由此演變為專指某種不良風氣的開創者。


字義解析

  • :最初、開端

  • :製作、創製

  • :古代陪葬用的木製或陶製人形偶

  • :……的人四字組合直譯為「最早製作陪葬俑的人」,後引申為「首開惡例之人」。


歷史背景

  1. 人殉制度:商周時期盛行以活人殉葬,春秋戰國時逐漸廢除。

  2. 俑的替代:為取代殘忍的人殉,出現模仿人形的俑(如秦始皇兵馬俑)。

  3. 孔子批判:儒家主張「仁愛」,認為製作擬真人俑仍存「殉葬之心」,違背人道精神。


引申含義

  • 原始意義:專指首創以俑陪葬者,帶強烈道德譴責。

  • 現代用法:泛指任何不良事件、風氣或制度的創始人,含明顯貶義。

  • 使用注意:不可用於中性或褒義的「開創者」,僅適用於負面事物。


典故爭議

  1. 考古發現:殷商已有陶俑,早於孔子時代,「始作俑者」可能非指實物發明者。

  2. 學界解讀

    • 一說認為孔子反對的是「俑過於逼真」(《禮記》載「為俑者不仁」)

    • 另一說指出孔子實質批判的是「殉葬制度」的象徵延續


經典用例

  • 《孟子》原典:「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詛咒無子嗣)

  • 宋代朱熹註解:「言其無後,深惡之之辭也。」

  • 現代例句:「他是公司謠言傳播的始作俑者。」


相關文物

  1. 戰國木俑(湖北楚墓出土):簡陋人形,符合早期俑特徵。

  2. 秦兵馬俑:規模龐大,印證孔子對「擬真俑」的憂慮。

  3. 漢代說唱俑:造型誇張,顯示俑功能逐漸脫離殉葬陰影。


文化影響

  • 語言學:成為漢語中批判「首惡」的經典成語。

  • 倫理觀:強化儒家對「仁政」的堅持,反對任何形式的人性漠視。

  • 現代警示:常用於追究社會亂象的源頭責任者。


誤用辨析

常見錯誤:

  • 誤作中性詞使用(如「他是新技術的始作俑者」❌)

  • 與「開山祖師」「創始人」等褒義詞混淆正確用法應嚴格限定於負面語境,如:「這場金融詐騙的始作俑者已被繩之以法。」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天花亂墜(成語)    下一篇 寧靜致遠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