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
詞語來源

「寧靜致遠」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原文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後被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引用並廣為流傳:「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詞語釋義
「寧靜致遠」意指只有心境平穩沉靜,不為外物所擾,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寧靜」強調內心的平和與專注,「致遠」則指達成長遠的抱負。
文化內涵
此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的思想,強調內在修養對個人成就的重要性。它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清靜無為」等理念相通。
諸葛亮與《誡子書》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以「寧靜致遠」告誡其子諸葛瞻,強調治學與處世需保持心態平和,避免浮躁,方能成就大業。此句成為後世治學與修身的經典格言。
現代應用
在當代社會,「寧靜致遠」常被用於鼓勵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冷靜,專注於長遠目標,避免急功近利。它也被企業、學校等機構作為座右銘,強調穩健發展的重要性。
相關名言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中國傳統格言
「心若止水,方能照見萬物。」——道家思想
延伸閱讀
《淮南子·主術訓》
諸葛亮《誡子書》
中國傳統修身文化
「寧靜致遠」不僅是處世哲學,更是一種人生智慧,提醒人們在紛擾中保持內心平靜,方能走得更遠。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始作俑者(漢語詞語) 下一篇 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