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新詩

目錄

定義與起源

新詩新詩

新詩,又稱現代詩白話詩,是中國五四運動(1919年)前後興起的一種詩歌形式,與傳統的古典詩詞相對應。其特點是打破格律束縛,以白話文為主要語言工具,形式自由,內容貼近現代生活與思想。

新詩的誕生與文學革命密切相關。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創作《嘗試集》(1920年出版),被視為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標誌著新詩的正式開端。


發展歷程

早期探索(1920年代)

新詩初期受西方自由詩影響,形式鬆散,注重語言的口語化。代表詩人包括:

  • 胡適:提倡「詩體大解放」,作品平實直白。

  • 郭沫若:詩集《女神》(1921年)以激情奔放的風格開創浪漫主義新詩風潮。

成熟與多元(1930-1940年代)

此階段新詩流派紛呈:

  • 新月派:徐志摩、聞一多等強調「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注重格律但不過分嚴格。

  • 現代派:戴望舒、卞之琳等吸收象徵主義技巧,追求意象的朦朧與內涵的深層次表達。

  • 抗戰詩歌:艾青、田間等以樸實語言抒發民族苦難與抗爭精神。

當代發展(1950年代後)

  • 台灣現代詩:紀弦、余光中、洛夫等融合傳統與現代,實驗性強。

  • 朦朧詩(1970-1980年代):北島、顧城等以隱喻手法反思社會,代表作品《回答》(北島)。

  • 後現代詩:語言更加碎片化、多元化,如海子、西川等詩人的創作。


藝術特徵

  1. 形式自由:無固定格律,分行靈活,可長可短。

  2. 語言革新:以白話為主,吸收方言、外來語甚至口語。

  3. 主題廣泛:從個人情感到社會批判,題材無嚴格限制。

  4. 表現手法:常用象徵、隱喻、跳躍式意象等現代技巧。


代表詩人與作品

詩人代表作品風格特點
胡適《嘗試集》白話實驗,平實直敘
徐志摩《再別康橋》浪漫抒情,音樂性強
戴望舒《雨巷》象徵主義,朦朧憂鬱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樸實深沉,關注底層
北島《回答》冷峻反思,富於哲理性

影響與爭議

新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中國詩歌的面貌,但也引發長期爭議:

  • 支持者認為其解放了詩歌形式,更能表達現代情感。

  • 批評者指出部分新詩過度散文化,喪失傳統詩歌的韻律美與凝練性。

至今,新詩仍是華語文學中充滿活力的領域,持續探索語言與思想的邊界。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拾遺(唐代諫官名)    下一篇 日產天籟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