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
成語出處

「江郎才盡」典出南朝梁代文學家江淹(444年-505年)的故事,最早見於《南史·江淹傳》。江淹字文通,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年輕時以文章華麗著稱,但晚年才思衰退,故後人以「江郎才盡」比喻人的文思減退或才華枯竭。
歷史典故
江淹的文學成就
江淹早年即以文章名世,代表作包括《恨賦》、《別賦》等,其作品情感細膩、辭藻華麗,在南朝文壇享有盛譽。他年輕時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才思敏捷,深得當時文人推崇。
「夢中失筆」的傳說
據《南史》記載,江淹晚年曾夢見:
五彩筆歸還:夢見自稱「郭璞」(東晉著名文學家)的人索回多年前贈予的五彩筆,此後江淹作詩再無佳句。
錦緞被奪:另一說法是他夢見一位美男子自稱「張協」(西晉文學家),索回寄放的錦緞,自此文思枯竭。
這兩個夢境被後世解讀為江淹才華衰退的象徵性事件。
成語釋義
字面解釋
江郎:指江淹,古人常以「郎」尊稱才子。
才盡:才華耗盡,創作能力衰退。
引申含義
比喻原本才華橫溢的人因各種原因失去創作靈感或能力,多用於文學藝術領域,後擴展至其他專業領域。
成因探討
關於江淹才思衰退的原因,歷代學者提出多種解釋:
仕途影響
江淹晚年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一品高官),身居要職後可能因政務繁忙而疏於創作。
刻意為之
有觀點認為江淹是明哲保身,故意表現才華衰退以避免捲入南朝複雜的政治鬥爭。
自然衰退
可能是年齡增長導致的創造力自然下降,或早年才華透支的結果。
文學環境變化
南朝齊梁時期文風轉變,江淹堅持傳統風格可能導致其作品不再受推崇。
文化影響
文學引用
歷代文人常以此典自況或評價他人,如:
唐代杜甫《戲為六絕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暗含與江淹的對比。
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多次引用此典討論創作瓶頸。
現代應用
當代不僅用於文學領域,也延伸至:
藝術創作
科技創新
商業策劃等領域的靈感枯竭現象
相關成語
文思枯竭:直接形容創作靈感消失。
黔驢技窮:比喻本領有限,與「江郎才盡」側重點不同。
靈感匱乏:現代常用語,側重暫時性創作障礙。
辨誤要點
常見誤用
誤解為「從未有才華」:實際強調的是才華「由盛轉衰」。
與「黔驢技窮」混用:後者側重能力有限被識破,非才華衰退。
正確用法
應用於描述原本具有相當才華者出現能力衰退的情況,不適用於批評先天能力不足。
歷史評價
歷代對江淹的評價呈現兩極:
正面觀點
梁代鍾嶸《詩品》列其為中品,稱「詩體總雜,善於摹擬」。
明代張溥讚其《恨賦》《別賦》「音制一何悲」。
負面批評
唐代王勃《滕王閣序》「江郎才盡」已作為典型典故。
宋代黃庭堅批評其晚年作品「氣象衰颯」。
現代啟示
創作規律:提醒創作者需持續積累,避免透支才華。
職業規劃:平衡創作與其他事務的關係。
心理調適:正確看待創作高峰與低谷的自然交替。
此成語歷經1500餘年仍具生命力,反映了人類對創造力永恆的關注與思考。其價值不僅在文學批評,更在於對才華本質的深刻揭示。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歇斯底里(醫學名詞) 下一篇 流年(王菲演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