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歇斯底里(醫學名詞)

目錄

歇斯底里概述

歇斯底里(醫學名詞)歇斯底里(醫學名詞)

歇斯底里(Hysteria)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精神障礙,在現代精神醫學分類中稱為「分離性障礙」或「轉化性障礙」。這個術語源自古希臘語「hystera」(子宮),反映早期醫學認為此病與子宮功能失調有關的錯誤觀念。歇斯底里主要表現為各種無法用生理疾病解釋的身體症狀或精神狀態改變,患者通常無意識地產生這些症狀,而非故意偽裝。


歷史發展

歇斯底里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時代,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900年的卡亨紙草文中。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首次提出「子宮遊走理論」,認為子宮在體內移動導致各種症狀。中世紀時,歇斯底里常被誤認為是巫術或邪靈附身。19世紀,法國神經學家夏爾科系統研究此病症,其學生弗洛伊德由此發展出精神分析理論。20世紀後,隨著醫學進步,「歇斯底里」這一術語逐漸被更精確的診斷分類所取代。


主要症狀表現

歇斯底里的症狀極其多樣化,可分為兩大類:

身體症狀(轉化症狀)

  • 運動系統障礙:癱瘓、震顫、步態異常、失音等

  • 感覺系統障礙:失明、耳聾、感覺缺失或異常

  • 內臟症狀:假性妊娠、嘔吐、過度換氣等

精神症狀(分離症狀)

  • 記憶缺失:選擇性遺忘重要個人經歷

  • 身份識別障礙:出現多重人格或身份轉換

  • 意識狀態改變:恍惚、出神、附體體驗


病因與發病機制

現代醫學認為歇斯底里是心理社會因素與個體素質相互作用所致:

  1. 心理因素:重大精神刺激、內心衝突或強烈情緒體驗

  2. 人格特質:具有表演性、依賴性、自我中心等特徵的人易感

  3. 社會文化因素:某些文化中更易出現特定的轉化症狀

  4. 生物學因素:可能與大腦功能調節異常有關,但無明確器質性病變


診斷標準

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診斷要點包括:

  1. 症狀無法用已知醫學狀況解釋

  2. 症狀與心理因素存在時間關聯

  3. 症狀導致顯著痛苦或社會功能損害

  4. 排除故意偽裝或其他精神障礙

需進行詳細身體檢查和神經系統評估以排除器質性疾病。


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

  • 支持性心理治療:建立信任關係,幫助患者認識心理因素

  • 認知行為療法:改變錯誤認知和應對方式

  • 催眠療法:適用於某些轉化症狀

  • 家庭治療:改善家庭互動模式

藥物治療

  • 抗焦慮藥和抗抑鬱藥可緩解伴隨症狀

  • 無特效藥物,藥物主要用於輔助治療

其他療法

  • 物理治療:針對運動功能障礙

  • 藝術治療、團體治療等


預後與預防

多數急性發作者在適當治療後可獲良好恢復,但慢性病例可能反覆發作。預防措施包括:

  1. 培養健康的人格特質和心理應對能力

  2. 及時處理心理壓力和創傷經歷

  3. 提高對心身關係的科學認識

  4. 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文化與社會影響

歇斯底里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解讀,曾長期被污名化,特別是與女性相關的歧視性觀念。現代醫學已摒棄這些偏見,將其視為一種需要專業治療的精神健康問題。藝術文學作品中常有對歇斯底里現象的描繪,反映社會對這一複雜心理現象的理解變遷。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