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戲曲、小說的引子)
定義與概念

「楔子」是中國傳統戲曲和小說中的一種特殊結構形式,指位於正文之前或穿插於正文之間的短小段落。在戲曲中,楔子通常指元雜劇中加在第一折之前或折與折之間的短小獨立段落;在小說中,則指長篇作品開端的引子部分。
詞源與演變
「楔子」一詞本義指插入木器榫縫中的小木片,具有固定和連接作用。這個概念被借用到文學藝術領域,形象地比喻這些短小段落對整體作品的銜接功能。元代開始正式用於雜劇結構,明清時期逐漸擴展到小說創作中。
戲曲中的楔子
元雜劇結構
在元雜劇中,楔子是四折一楔子基本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位於全劇開頭,相當於現代戲劇的「序幕」,有時也會出現在折與折之間,起過渡銜接作用。
表演特點
篇幅短小,通常只唱一兩支曲子
可由任意角色演唱,不限於主角
多用【仙呂·賞花時】或【正宮·端正好】曲牌
具有交代背景、預示情節的功能
代表作品
關漢卿《竇娥冤》開頭的楔子交代竇娥身世;馬致遠《漢宮秋》的楔子簡述匈奴呼韓邪單于登場。
小說中的楔子
形式特徵
位於長篇章回小說卷首
篇幅短於正式章回
多用詩詞、寓言或獨立小故事
與正文似斷實連,暗埋伏筆
功能作用
闡述創作宗旨:如《紅樓夢》開篇「作者自雲」
交代故事緣起:《水滸傳》洪太尉誤走妖魔
暗示主題思想:《儒林外史》王冕畫荷
建立敘事框架:《聊齋志異》「孤憤之書」自白
藝術特色
結構藝術
以簡馭繁,小中見大
虛實相生,製造懸念
首尾呼應,強化整體性
修辭手法
多用象徵、隱喻等間接表達
常藉夢境、神話等超現實形式
語言凝練,富於韻律感
現代演變
當代文學影視創作中,楔子形式仍被廣泛借鑒:
電視劇的「序幕回顧」
小說的「引子章節」
電影的「前情提要」其功能從單純的結構需要,發展為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
相關概念辨析
與「序言」區別:楔子屬藝術創作部分,序言多為說明性文字
與「開場詩」區別:楔子具完整敘事性,開場詩僅止於抒情議論
與「插敘」區別:楔子是獨立結構單元,插敘屬敘事手法
這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敘事藝術「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美學特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望穿秋水(漢語成語) 下一篇 歇斯底里(醫學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