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語句)
出處與原文

「相忘於江湖」一語出自戰國時期道家經典著作《莊子·大宗師》,原文段落如下: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此句通過生動的比喻,闡述了莊子對人際關係和自然之道的獨特見解。
字面解釋
相忘:相互忘記、互不牽掛
江湖:原指廣闊的江河湖海,後引申為自由自在的廣闊天地
全句字面義:魚兒在乾涸的陸地上互相救助(用唾沫濕潤對方),不如在江河湖海中自由生活而彼此忘記
哲學寓意
自然無為的境界
莊子主張萬物應順應自然本性,反對人為的刻意作為。魚在江湖中各自悠游,無需互相扶持,才是符合天道的生存狀態。
人際關係的超越
比喻人與人之間不必刻意維持親密關係,在廣闊天地中各得其所,才是更高層次的和諧。
逍遙自在的追求
體現莊子「逍遙遊」思想,強調擺脫依賴和束縛,達到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延伸解讀
與儒家思想的對比
儒家強調「仁愛」與相互扶持(如「相濡以沫」),而莊子認為這只是困境中的不得已,理想狀態應是各自安於自然本性。
道家生死觀的體現
後文「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進一步闡述:與其糾結是非善惡(譽堯非桀),不如超越對立,與大道融為一體。
後世文學中的演變
後世常將「相忘江湖」用於形容:
曾經親密者淡然疏遠
對過往情感的釋懷
隱逸生活的嚮往
現代應用
人際關係:提倡健康的情感距離,反對過度依賴
處世哲學:強調在社會中保持精神獨立
心理調適:用於勸慰放下執念,順其自然
文藝創作:成為描寫離別、釋懷的經典意象
常見誤解
誤作消極逃避:實為追求更高層次的和諧,而非簡單的「忘記」
誤解為無情:道家主張的「忘」是超越形式羈絆,非否定情感本身
與「相濡以沫」對立:莊子並非否定後者,而是指出不同境遇下的生存智慧
相關典故
莊子鼓盆而歌:同為《莊子》中表達超越生死執念的故事
范蠡泛舟五湖:後世將「江湖」與隱逸文化結合的典型
金庸武俠世界:將「江湖」概念發展為俠客的自由天地
名家用例
古龍武俠小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江湖」概念源此
魯迅《傷逝》:「我們只好相忘於江湖」化用此典
當代流行歌曲:常用作愛情釋懷的文學意象
此典故集中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極具生命力的智慧表達。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目錄(日本武術段位元) 下一篇 矢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