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矢溺

目錄

概念定義

矢溺矢溺

矢溺,又稱「屎尿」,是人體排泄物的統稱,指人類或動物通過消化系統代謝後產生的固體和液體廢棄物。矢指固體排泄物(糞便),溺指液體排泄物(尿液),兩者合稱「矢溺」。


生理形成過程

糞便形成機制

食物經口腔咀嚼後進入消化系統,通過胃部初步消化和小腸營養吸收後,剩餘殘渣進入大腸。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同時腸道菌群對殘渣進行發酵分解,最終形成固態或半固態的糞便。

尿液生成原理

血液流經腎臟時,通過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形成尿液。這一過程能調節體內水分、電解質平衡並排除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等)。正常成人每日尿量約為1000-2000毫升。


化學成分分析

糞便主要成分

  • 水分(約75%)

  • 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如纖維素)

  • 腸道脫落細胞

  • 腸道細菌(約占固形物的30%)

  • 無機鹽類

  • 少量蛋白質和脂肪

尿液常規成分

  • 水分(約95%)

  • 尿素(主要含氮廢物)

  • 尿酸

  • 肌酐

  • 無機鹽(鈉、鉀、氯等)

  • 微量激素和代謝產物


醫學診斷價值

糞便檢查意義

臨床上通過糞便常規檢查可診斷:

  • 消化系統出血(潛血試驗)

  • 腸道感染(查找病原體)

  • 吸收不良綜合徵(脂肪滴檢測)

  • 腸道菌群失調情況

尿液檢測應用

尿液分析可反映:

  • 腎功能狀態(蛋白尿、管型等)

  • 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痛風等)

  • 泌尿系統感染(白細胞、細菌檢測)

  • 妊娠診斷(HCG檢測)


文化與歷史

古代處理方式

中國古代已有較完善的矢溺管理系統:

  • 商周時期出現「廁所」設施

  • 漢代發明「虎子」(便壺前身)

  • 宋代城市建有公共廁所

  • 明清時期發展出糞肥收集系統

民俗禁忌

各地對矢溺有不同禁忌:

  • 視排泄物為「污穢之物」,有相關避諱

  • 民間有「晨不吐唾,昏不溺尿」的養生說法

  • 部分地區認為隨地便溺會招致厄運


現代處理技術

衛生設施發展

  • 沖水馬桶(16世紀英國發明,19世紀普及)

  • 現代化污水處理系統

  • 環保型旱廁技術

  • 無水或節水型廁所

資源化利用

  • 糞便堆肥處理(製作有機肥料)

  • 沼氣發酵(產生可再生能源)

  • 尿液分離技術(回收磷等營養物質)

  • 生態衛生系統建設


相關健康問題

排泄異常疾病

  • 腹瀉(糞便含水量異常增加)

  • 便秘(排便困難或次數減少)

  • 尿失禁(膀胱控制功能障礙)

  • 排尿困難(前列腺增生等引起)

公共衛生隱患

不當處理矢溺可能導致:

  • 水源污染(引發霍亂、傷寒等)

  • 土壤污染

  • 病媒生物孳生

  • 惡臭環境影響


特殊類型

嬰兒排泄物特點

  • 胎糞(新生兒首次排泄的墨綠色糞便)

  • 母乳餵養兒糞便呈金黃色、質地鬆軟

  • 尿液濃度較低,次數較多

醫學異常排泄物

  • 柏油樣便(上消化道出血特徵)

  • 陶土色糞便(膽道梗阻表現)

  • 血尿(泌尿系統疾病信號)

  • 蛋白尿(腎小球損傷指標)

註:本文內容參考自百度百科相關條目及其他公開醫學資料,旨在提供科普信息,不構成醫療建議。具體健康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務人員。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