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穴來風(漢語成語)
成語出處

「空穴來風」最早出自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宋玉的《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意為:我從老師那裡聽說過「枳樹彎曲多枝就會引來鳥雀築巢,有空洞的地方就會有風吹進來」。此句以自然現象比喻事物的發生必有原因,後演變為成語流傳至今。
成語釋義
基本解釋
原指「有空穴才有風進來」(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現代語境中常被誤用為「毫無根據的傳言」,但根據《辭源》等權威辭書,其正確含義應為「事出有因」。
字詞拆解
空穴:空洞、縫隙
來風:招致風的流動整體意為「有空洞才會進風」,強調存在條件才會產生相應結果。
歷史演變
原義階段(戰國-唐代)始終保持「事出有因」的本義,如白居易《初病風》詩:「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
語義分化(宋代-近代)部分文獻開始出現「無端生事」的用法,但主流仍保持原義。
現代誤用(20世紀後)因「空」字聯想及成語結構類似「無中生有」,誤用為「虛假傳言」的情況增多,甚至被部分辭書收錄為新義項。
正確用法示例
古人用例:《資治通鑑·唐紀》:「時人以為口實,空穴來風,理無足怪。」(指批評言論事出有因)
現代正例:「這項指控並非空穴來風,檢方確實掌握了相關證據。」
常見誤用辨析
典型錯誤
誤例:「網上傳言純屬空穴來風,切勿輕信。」(錯誤將成語等同於「毫無根據」)
糾正建議
需表達「毫無根據」時,建議改用:
無稽之談
子虛烏有
捕風捉影
權威辭書解釋
《漢語大詞典》「比喻流言蜚語乘隙而入。」
《辭海》(第六版)「謂戶穴通風。比喻傳聞有一定根據。」
《現代漢語詞典》註明現有兩種用法:
原義: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新義: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註明為「現多使用此義」)
語言學分析
結構特點
屬於「因果關係成語」,與「水到渠成」「樹大招風」同類,強調前提與結果的邏輯關聯。
誤用原因
語素干擾:「空」字易聯想「虛無」
類推效應:與「無中生有」等成語結構相似
語用頻率:媒體誤用加速語義漂移
教學建議
古文溯源法:結合《風賦》原文講解
對比記憶法:
空穴來風(有根據)
無中生有(無根據)
情境練習:正:"這些猜測空穴來風,畢竟當事人近期行為確實反常"誤:"這些謠言空穴來風,完全不必理會"(應改用「毫無根據」)
文化延伸
該成語反映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周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感應觀
道家「有無相生」的辯證思維
儒家「君子慎獨」的修身理念(強調言行需有根據)
附註:在學術寫作或正式文書中,建議嚴格按照原義使用,以保持語言規範性。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