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絕句(詩歌體裁)

目錄

絕句的定義與起源

絕句(詩歌體裁)絕句(詩歌體裁)

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起源可追溯至漢魏六朝樂府短章,當時已有"斷句"、"絕句"等稱謂。至唐代,絕句發展成熟並達到藝術高峰,成為與律詩並列的重要詩體。


絕句的基本特徵

  1. 句式固定:每首四句,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短小的近體詩形式

  2. 字數規定:分為五言絕句(每句五字)和七言絕句(每句七字)

  3. 格律嚴謹: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等格律規則

  4. 語言精煉:要求言簡意賅,以最少的字數表達豐富的內容

  5. 意境深遠:注重創造含蓄雋永的藝術境界


絕句的分類

按字數分類

  • 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如王之渙《登鸛雀樓》

  •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按格律分類

  • 律絕: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絕句

  • 古絕:不受平仄限制,多用仄韻的絕句


絕句的格律要求

絕句的格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平仄規則:有固定的平仄格式,常見的有四種基本句式

  2. 押韻規範

    • 通常押平聲韻

    • 第二、四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3. 對仗要求

    • 可全首不對仗

    • 可前兩句或後兩句對仗

    • 也可四句兩兩相對


絕句的藝術特色

  1. 以小見大:通過片段畫面表現豐富內容

  2. 含蓄凝練: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3. 情景交融:善於將情感融入景物描寫

  4. 轉合巧妙:第三句常為轉折,第四句畫龍點睛


絕句的發展歷史

六朝時期

  • 絕句形式初步形成

  • 多為五言,格律尚未嚴格

  • 代表作家:謝朓、庾信等

唐代

  • 絕句藝術達到巔峰

  • 五絕、七絕並盛

  • 代表詩人:

    • 五絕:王維、孟浩然

    • 七絕:李白、王昌齡、杜牧

宋元明清

  • 繼續發展,風格多樣化

  • 宋代以理趣見長

  • 明清注重摹寫性靈


著名絕句作品賞析

五絕代表作

  •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七絕代表作

  • 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絕句的寫作技巧

  1. 起承轉合:四句分別承擔不同功能

  2. 意象選擇:選取典型意象營造意境

  3. 語言錘煉:追求"一字千金"的效果

  4. 音韻和諧:注意平仄交替和韻腳選擇


絕句與其他詩體的區別

絕句vs律詩

  •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

  • 絕句可不對仗,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 絕句篇幅短小,更重即興感發

絕句vs古體詩

  • 絕句屬近體詩,格律嚴格

  • 古體詩句式、用韻較自由

  • 絕句篇幅固定,古體詩長短不限


絕句的文化影響

  1. 成為中國詩歌最普及的形式之一

  2. 影響了其他文學體裁如詞、曲的發展

  3. 在繪畫、書法等藝術領域常作為題材

  4. 許多名句融入日常語言,成為成語典故

絕句以其簡潔明快、含蓄深遠的藝術特質,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和創作。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空穴來風(漢語成語)    下一篇 美輪美奐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