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馬騮

目錄

基本概念

馬騮馬騮

馬騮是粵語中對猴子的稱呼,源自古代漢語對猴類動物的統稱。這個詞語在中國南方地區,特別是粵語使用區域廣泛流傳,成為日常生活中對猴子的通俗叫法。


詞源考證

「馬騮」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

  1. 可能源自古代對猴類的稱呼「沐猴」或「母猴」的音轉

  2. 另一說認為是「馬」與「騮」(古代指紅色的馬)的組合,形容猴子活潑好動如馬

  3. 也有學者認為是古越語遺留的詞彙


文化意義

在粵語文化中,馬騮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 象徵聰明機智、活潑好動

  • 常用於形容調皮的小孩(如「馬騮仔」)

  • 出現在大量粵語俗語和歇後語中


相關俗語

粵語中有許多與馬騮相關的生動表達:

  1. 「馬騮執到橙」 - 形容人得到意外之喜

  2. 「馬騮戴帽」 - 比喻沐猴而冠,裝模作樣

  3. 「馬騮偷桃」 - 形容偷竊行為

  4. 「馬騮獻寶」 - 指炫耀自己的東西


民俗傳說

廣東地區流傳著許多與馬騮相關的民間故事:

  • 馬騮精傳說:講述猴子成精幫助人類的故事

  • 馬騮山傳說:解釋某些地形地貌的由來

  • 馬騮報恩:動物報恩類型的故事


現代應用

「馬騮」一詞在當代仍有廣泛使用:

  1. 作為猴年的吉祥稱呼

  2. 用於商品命名和品牌形象

  3. 影視作品和文學創作中的角色

  4. 網絡用語和表情包中的形象


與普通話的區別

相較於普通話中的「猴子」,粵語「馬騮」具有更強的地域文化特色,承載著獨特的語言韻味和文化記憶,是粵語詞彙中極具代表性的動物稱謂之一。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