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網
定義與概述

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簡稱LAN)是指在有限地理範圍內(如辦公室、學校、建築物或校園等)將多台計算機及相關設備連接起來,實現數據通信和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其特點是覆蓋範圍小、傳輸速率高、延遲低且誤碼率低。
主要特點
地理範圍有限:通常覆蓋幾米至幾公里的區域
高傳輸速率:早期10Mbps,現代可達10Gbps甚至更高
低延遲:傳輸延遲通常在毫秒級別
所有權明確:通常由單一組織或個人擁有和管理
拓撲結構靈活:支持總線型、星型、環型等多種網絡結構
組成要素
硬件設備:
計算機(工作站、服務器等)
網絡接口卡(NIC)
傳輸介質(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
連接設備(交換機、路由器、集線器等)
軟件系統:
網絡操作系統(如Windows Server、Linux等)
網絡協議(如TCP/IP、IPX/SPX等)
應用程序(如文件共享、打印服務等)
常見拓撲結構
總線型拓撲:
所有設備連接至一條主幹電纜
優點:結構簡單,成本低
缺點:故障診斷困難,主幹斷裂會導致全網癱瘓
星型拓撲:
所有節點通過中央節點(如交換機)連接
優點:易於管理,單點故障不影響其他節點
缺點:中央節點故障會導致全網癱瘓
環型拓撲:
節點形成閉環,數據沿固定方向傳輸
優點:傳輸效率高
缺點:單點故障可能影響全網
傳輸介質類型
雙絞線:
分為屏蔽(STP)和非屏蔽(UTP)
常見類別:Cat5、Cat5e、Cat6等
最大傳輸距離約100米
同軸電纜:
早期局域網常用,現已逐漸被淘汰
分為粗纜和細纜兩種
光纖:
傳輸距離遠(可達數公里)
帶寬高,抗干擾能力強
分為單模和多模光纖
無線傳輸:
使用無線電波或紅外線
標準包括IEEE 802.11系列(Wi-Fi)
協議標準
IEEE 802系列標準:
802.3:以太網標準
802.11:無線局域網標準
802.5:令牌環網標準
TCP/IP協議族:
現代局域網最常用的協議
包括IP、TCP、UDP、HTTP等
其他協議:
IPX/SPX:Novell NetWare使用
NetBEUI:微軟早期網絡協議
常見局域網類型
以太網(Ethernet):
目前最主流的局域網技術
速率從10Mbps發展到100Gbps
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令牌環網(Token Ring):
IBM開發,現已很少使用
採用令牌傳遞機制
FDDI(光纖分佈式數據接口):
使用光纖介質
雙環結構提供冗餘
應用場景
辦公自動化:
文件共享與協同工作
打印機等外設共享
內部郵件與即時通訊
企業信息系統:
ERP、CRM等系統運行平台
數據庫共享與集中管理
教育科研:
校園網絡
實驗室設備共享
電子教學資源共享
家庭網絡:
多設備互聯
智能家居控制
多媒體共享
安全與管理
安全威脅:
未授權訪問
數據竊聽
病毒與惡意軟件傳播
防護措施:
防火牆部署
VLAN劃分
訪問控制列表(ACL)
數據加密
定期安全審計
網絡管理:
性能監控
故障診斷
配置管理
計費管理(如企業網絡)
發展趨勢
高速化:
從千兆向萬兆、十萬兆發展
40G/100G以太網逐步普及
無線化:
Wi-Fi 6/6E普及
無線與有線網絡深度融合
智能化:
SDN(軟件定義網絡)應用
AI驅動的網絡管理
物聯網整合:
更多終端設備接入
邊緣計算與局域網結合
安全強化:
零信任架構應用
端到端加密普及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