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原罪(宗教術語)

目錄

概念定義

原罪(宗教術語)原罪(宗教術語)

原罪(拉丁語:Peccatum originale)是基督教核心教義之一,指人類與生俱來的罪性狀態。根據《聖經》記載,此罪性源於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命令,偷食禁果而犯下的首次悖逆行為。


聖經起源

伊甸園事件

《創世記》第3章詳細記載:

  • 上帝明確禁止食用「分別善惡樹」的果子

  • 蛇引誘夏娃質疑上帝命令

  • 亞當夏娃共同違命食用禁果

  • 隨即產生羞恥感,用無花果葉遮體

犯罪後果

始祖犯罪導致三重斷裂:

  1. 人與上帝關係破裂(被逐出伊甸園)

  2. 人際關係破裂(互相推諉責任)

  3. 人與自然關係破裂(土地長出荊棘)


神學發展

保羅的論述

《羅馬書》5:12-21系統闡釋:

  • 「罪從一人入了世界」

  • 「死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 亞當被視為人類代表(聯邦論)

奧古斯丁定調

5世紀與伯拉糾爭論中確立:

  • 人性完全敗壞(Total Depravity)

  • 罪性通過生殖傳遞(遺傳論)

  • 嬰孩受洗即為除原罪


教派觀點

天主教

  • 認同原罪損害人性

  • 但未完全摧毀自由意志

  • 通過洗禮恢復神聖恩典

東正教

  • 強調「祖先之罪」而非遺傳罪責

  • 人性受死亡影響而非全然敗壞

  • 更關注治療而非定罪

新教改革宗

  • 加爾文發展「完全敗壞」教義

  • 強調「唯靠恩典」得救

  • 原罪使人喪失行善能力


爭議理論

伯拉糾主義

4-5世紀提出的對立觀點:

  • 否認原罪遺傳性

  • 主張人有完全自由意志

  • 被公元418年迦太基會議定為異端

當代批判

現代神學對傳統教義的修正:

  • 過程神學視為象徵敘事

  • 自由派強調道德榜樣說

  • 女性神學批判父權敘事


文化影響

文學藝術

  •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壁畫

  • 彌爾頓《失樂園》史詩

  • 現代電影《七宗罪》等衍生創作

心理學解讀

弗洛伊德學派認為:

  • 反映文明對本能的壓抑

  • 罪惡感與超我發展相關

  • 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

(注:本條目根據百度百科相關內容進行繁體轉換與專業化改寫,符合百科全書客觀表述要求)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印花稅    下一篇 參商(劍網三劇情歌)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