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荊棘鳥(考琳·麥卡洛著長篇小說)

目錄

作品概覽

荊棘鳥(考琳·麥卡洛著長篇小說)荊棘鳥(考琳·麥卡洛著長篇小說)

《荊棘鳥》(英語:The Thorn Birds)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Colleen McCullough)於1977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以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為背景,講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恨糾葛,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小說通過女主角梅吉與神父拉爾夫之間禁忌的愛情悲劇,探討了宗教、人性與命運的永恆主題。


創作背景

麥卡洛在撰寫《荊棘鳥》前已是神經生理學博士,這部小說的靈感部分源於她對澳大利亞內陸生活的觀察。作品創作於1975-1977年間,當時麥卡洛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完成這部史詩巨著。小說標題取材於歐洲傳說中一生只鳴唱一次的荊棘鳥,象徵著追求完美愛情的悲壯命運。


主要情節

克利里家族的遷徙

故事始於1915年,貧窮的克利里一家應富有的姑媽瑪麗·卡森之邀,從新西蘭遷徙至澳大利亞德羅海達牧場。10歲的女主角梅吉在此初遇年輕神父拉爾夫·德·布里克薩特,展開兩人跨越數十年的情感羈絆。

禁忌之戀的發展

拉爾夫雖立志侍奉天主,卻無法抑制對梅吉的感情。瑪麗·卡森死後留下曖昧遺囑,迫使拉爾夫在愛情與教會前途間作出抉擇。他選擇後者,卻始終與成年後的梅吉保持複雜關係。

悲劇的延續

梅吉婚後仍無法忘懷拉爾夫,兩人在一次相遇中孕育私生子戴恩。這個繼承父親聖職志向的男孩,最終在海難中殞命,完成家族命運的輪迴。


主要人物

梅吉·克利里

女主角,從天真少女成長為堅韌女性,一生摯愛拉爾夫卻無法與之相守。她的愛情如同荊棘鳥般壯烈而悲情。

拉爾夫·德·布里克薩特

魅力非凡的天主教神父,在宗教理想與世俗愛情間掙扎,最終成為樞機主教卻失去真正所愛。

菲奧娜·克利里

梅吉之母,同樣經歷過與已婚男子的禁忌戀情,其沉默堅忍的性格深刻影響女兒。

弗蘭克·克利里

梅吉同母異父的兄長,因身世問題與家庭關係緊張,最終因殺人入獄。

戴恩

梅吉與拉爾夫的私生子,繼承父親外貌與聖召,其早逝成為小說最催淚的情節之一。


主題思想

宗教與人性的衝突

小說深刻探討天主教禁慾主義與人性自然情感的矛盾。拉爾夫的內心掙扎體現了制度宗教對人性的壓抑。

命運的輪迴

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重複著相似的情感悲劇,暗示命運的不可抗性。麥卡洛通過這種結構表現人類在命運前的渺小。

女性意識的覺醒

梅吉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爭取愛情的轉變,體現了20世紀初期女性自我意識的成長歷程。


藝術特色

史詩性敘事

小說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1915-1969),通過家族史折射澳大利社會變遷,具有宏大史詩氣質。

象徵手法

「荊棘鳥」作為核心意象,象徵著以生命為代價追求完美的悲劇美學。德羅海達牧場的荒漠景觀則隱喻人物情感的乾涸與渴望。

細膩的心理描寫

麥卡洛運用其科學訓練的觀察力,對人物尤其是女性心理變化進行極具說服力的刻畫。


作品影響

文學地位

《荊棘鳥》全球銷量突破3000萬冊,被翻譯成20餘種語言,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通俗文學經典之一。

影視改編

1983年美國製作的同名電視迷你劇由理查德·張伯倫和蕾切爾·沃德主演,獲6項艾美獎提名,進一步提升小說知名度。

文化現象

小說引發讀者對神職人員獨身制度的廣泛討論,「荊棘鳥」成為執著愛情的文化符號。


評價與爭議

評論界肯定其敘事魅力,但部分學者認為小說過於煽情。天主教會曾批評其對神職人員的描寫,而女性主義者則讚賞其對女性命運的真實呈現。儘管如此,《荊棘鳥》歷經40餘年仍保持強大生命力,證明其超越時代的文學價值。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