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
人物簡介

公孫衍(約公元前380年-公元前300年),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以"連橫"策略聞名於世。他與張儀齊名,是戰國中後期最具影響力的外交戰略家之一,被譽為"縱橫之祖"。
生平背景
公孫衍出生於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早年曾在魏國任職。他活躍於戰國中期,正值秦國崛起、六國合縱抗秦的關鍵時期。公孫衍憑藉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戰略眼光,在戰國紛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治生涯
魏國時期
公孫衍最初在魏國擔任官職,後因才能出眾被魏惠王任命為相國。在此期間,他積極推行改革,試圖增強魏國的國力。
秦國時期
公孫衍後來前往秦國,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擔任大良造(秦國最高軍事長官)。在秦國期間,他率軍攻打魏國,奪取河西之地,為秦國東進奠定了基礎。
合縱抗秦
公孫衍後來離開秦國,轉而組織六國合縱抗秦。他先後說服魏、韓、趙、燕、楚等國聯合對抗秦國,曾一度迫使秦國退守函谷關。
主要成就
連橫策略
公孫衍是"連橫"策略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主張秦國與東方各國結盟,分化瓦解六國的合縱聯盟。
五國相王
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事件,推動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互承認王號,以此對抗齊、秦、楚三大強國。
軍事勝利
公孫衍曾率領聯軍在函谷關大敗秦軍,這是戰國時期六國合縱對秦作戰中為數不多的大勝之一。
思想與影響
縱橫思想
公孫衍的外交思想強調權變和實效,主張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整策略,對後世的外交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史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公孫衍"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軼事典故
與張儀的恩怨
公孫衍與張儀同為戰國著名縱橫家,兩人政見相左,長期鬥智鬥勇,成為戰國外交史上的著名對決。
"犀首"稱號
公孫衍因曾佩戴犀牛角製成的首飾,故有"犀首"之稱,後人常以此名稱呼他。
後世紀念
公孫衍的故鄉陝西華陰市現存有關於他的紀念遺跡,其生平事蹟也被收錄於多種歷史典籍中,成為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人物。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
《戰國策》
百度百科相關條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