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分離性障礙

目錄

定義與概述

分離性障礙分離性障礙

分離性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s)是一類以意識、記憶、身份或環境知覺的整合功能受損為主要特徵的精神障礙。這類疾病通常由心理創傷引發,患者會通過"分離"的防禦機制來應對難以承受的壓力或痛苦經歷。


主要類型

分離性障礙包含以下幾種主要亞型:

分離性身份障礙

原稱多重人格障礙,特徵為個體內存在兩個或更多截然不同的人格狀態,這些人格會交替控制患者行為。

分離性遺忘症

表現為無法回憶重要的個人信息,通常涉及創傷性或壓力性事件,超出正常遺忘範圍。

人格解體/現實解體障礙

• 人格解體:持續或反覆體驗自我分離感,彷彿從外部觀察自己的心理過程或身體• 現實解體:對外界環境感到陌生或不真實

其他特定分離性障礙

包括短暫的分離性發作、分離性恍惚障礙等不符合上述類型的表現形式。


病因與發病機制

分離性障礙的成因複雜,通常涉及多種因素:

心理創傷

童年期遭受虐待(尤其是性虐待)是最常見的誘因,約90%的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有童年創傷史。

神經生物學因素

• 大腦杏仁核過度活躍• 前額葉皮質功能異常• 應激激素系統失調

心理防禦機制

個體通過"分離"這種極端的防禦方式來應對無法承受的痛苦。


臨床表現

分離性障礙的症狀表現多樣:

身份認同障礙

• 自我感知改變• 身份混淆或身份轉換

記憶障礙

• 局部性遺忘(特定事件)• 選擇性遺忘(某段時期)• 廣泛性遺忘(全部身份信息)

感知異常

• 現實感喪失• 時間感扭曲• 身體感覺異常


診斷標準

根據DSM-5診斷標準,主要考量:

核心症狀

必須存在意識、記憶、身份或知覺整合功能的障礙。

排除條件

• 症狀非由物質濫用或一般醫學狀況引起• 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更好解釋

功能損害

症狀導致臨床顯著痛苦或社交、職業等重要功能損害。


治療方法

分離性障礙的治療需多管齊下:

心理治療

• 創傷聚焦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 催眠治療

藥物治療

無特效藥,但可用藥物緩解共病症狀:• 抗抑鬱藥• 抗焦慮藥• 抗精神病藥(謹慎使用)

其他療法

• 藝術治療• 團體治療• 家庭治療


預後與併發症

預後因素

• 早期診斷和治療效果較好• 社會支持系統健全者預後較佳• 共病其他精神障礙者預後較差

常見併發症

• 抑鬱症• 焦慮障礙• 物質濫用• 自傷或自殺行為


流行病學特徵

• 終生患病率約2-5%• 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約3-9:1)• 發病高峰在青少年和青年期


歷史與文化觀點

歷史演變

• 19世紀末由Pierre Janet首次系統描述• 1980年正式列入DSM-III診斷系統

文化差異

某些文化中,分離症狀可能被解釋為靈附現象或被超自然力量控制。


患者支持與資源

• 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生診斷• 加入支持團體有助康復• 家屬教育是治療重要環節

注:本文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相關條目並結合專業資料整理,僅供參考。具體診斷和治療請遵從專業醫囑。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公孫衍    下一篇 前列腺炎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