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癥
疾病定義

尿毒癥(Uremia)是指由於腎功能嚴重受損或衰竭,導致體內代謝廢物和毒素無法正常排出,從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徵。它是慢性腎衰竭的終末期表現,屬於嚴重的全身性病變。
病因機制
原發性腎臟疾病
慢性腎小球腎炎(最常見原因)
腎小管間質性腎炎
遺傳性腎病(如多囊腎)
繼發性腎臟損害
糖尿病腎病(近年來主要增長原因)
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
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尿路梗阻性疾病(如結石、腫瘤)
其他因素
藥物或毒物引起的腎損傷
嚴重感染
脫水、休克導致的急性腎損傷
病理生理
當腎功能喪失70%以上時,會出現明顯的尿毒症症狀,主要機制包括:
毒素蓄積:尿素、肌酐、胍類等代謝廢物累積
水電解質失衡:鈉、鉀、鈣、磷代謝異常
酸鹼失衡:代謝性酸中毒
內分泌失調: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導致貧血
尿毒症毒素作用:中分子物質對各系統的毒性影響
臨床表現
消化系統
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最早症狀)
口腔尿素味、口腔黏膜炎症
消化道出血
神經系統
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早期)
周圍神經病變(肢端麻木、燒灼感)
尿毒症腦病(抽搐、昏迷)
血液系統
貧血(面色蒼白、乏力)
出血傾向(鼻衄、瘀斑)
白細胞功能下降
心血管系統
高血壓(80%患者出現)
尿毒症性心包炎
心力衰竭
動脈粥樣硬化加速
呼吸系統
酸中毒時的深大呼吸
尿毒症肺水腫
胸膜炎
皮膚表現
皮膚瘙癢(常見困擾)
尿素霜沉積
色素沉著
骨骼系統
腎性骨營養不良(骨痛、骨折)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診斷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液檢查:
血肌酐(Scr)>707μmol/L
尿素氮(BUN)顯著升高
電解質異常(高鉀、低鈣、高磷)
代謝性酸中毒(HCO3-降低)
血紅蛋白降低(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尿液檢查:
尿比重固定於1.010左右
蛋白尿、管型尿
尿量減少(晚期可無尿)
影像學檢查
腎臟B超:腎體積縮小、皮質變薄
X線/CT:可能顯示腎性骨病改變
腎功能評估
腎小球濾過率(GFR)<15ml/min
肌酐清除率顯著下降
治療方法
透析治療
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5小時
腹膜透析:每日進行,包括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CAPD)
腎移植
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需配型合適並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
藥物治療
糾正貧血: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
控制高血壓:ACEI/ARB(需謹慎使用)
調節鈣磷代謝:磷結合劑、活性維生素D
糾正酸中毒:碳酸氫鈉
支持治療
低蛋白飲食(0.6-0.8g/kg/d)
限制鈉、鉀、磷攝入
補充必需氨基酸
適量維生素補充
併發症防治
高鉀血症:
限制高鉀食物
緊急處理:葡萄糖酸鈣、胰島素+葡萄糖
心力衰竭:
嚴格控制水分和鹽分
利尿劑、擴血管藥物使用
感染:
加強防護
及時使用腎毒性小的抗生素
神經系統病變:
充分透析
營養神經藥物
預後情況
未經治療的尿毒症患者生存期僅數周
規律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約50-60%
腎移植後5年存活率可達70-80%
預後與併發症控制、治療依從性密切相關
預防措施
早期發現腎病:定期體檢,尤其糖尿病、高血壓患者
控制原發病:嚴格管理血糖、血壓
避免腎損傷因素:
慎用腎毒性藥物(如NSAIDs、氨基糖苷類)
預防感染
適量飲水
健康生活方式:
低鹽、優質蛋白飲食
戒煙限酒
適度運動
特別注意
尿毒症患者需建立長期隨訪制度,定期監測:
透析充分性指標
營養狀況
心血管風險因素
生活質量評估
(注: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並結合醫學專業知識整理,具體診療請遵醫囑)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