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楊梅科楊梅屬植物)
植物學分類

楊梅(學名:Myrica rubra)屬於楊梅科(Myricaceae)楊梅屬(Myrica)的常綠喬木植物。該屬植物全球約有5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中國境內有4種,以楊梅最為常見且具有重要經濟價值。
形態特徵
樹體特徵
楊梅樹高可達15米以上,樹冠呈圓球形。樹皮灰色,老時縱向淺裂。小枝粗壯,無毛,幼時僅被金黃色腺體。
葉片特徵
葉片革質,互生,呈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葉長5-14厘米,寬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面深綠色,有光澤,葉背淡綠色,兩面均無毛。葉緣全緣或上半部有疏鋸齒。
花果特徵
楊梅為雌雄異株植物:
雄花序:圓柱形,長1-3厘米,黃紅色
雌花序:卵狀橢圓形,長約5毫米
果實:核果球形,直徑1-3厘米,表面有密集的乳頭狀突起。成熟時呈深紅色、紫紅色或白色,果肉多汁
生長習性
氣候適應性
楊梅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陰性強,適宜年均溫15-21℃,最低溫不低於-9℃的地區生長。
土壤要求
喜酸性土壤(pH值4.5-6.5),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對貧瘠土壤有一定適應能力,但忌積水和石灰質土壤。
生長周期
花期:3-4月
果期:6-7月
壽命:經濟壽命約70-80年,盛果期可達15-20年
地理分布
中國分布
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包括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其中浙江餘姚、慈溪和溫州等地為著名產區。
世界分布
除中國外,日本、韓國、越南、緬甸、印度等亞洲國家也有分布,近年來歐美部分國家亦有引種栽培。
栽培品種
中國楊梅品種資源豐富,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按果色分類
烏梅類:果色深紫紅或近黑色,如荸薺種、晚稻楊梅
紅梅類:果色紅色或淺紅色,如大葉細蒂、小葉細蒂
白梅類:果色白色或粉紅色,如水晶楊梅
按成熟期分類
早熟品種(6月上旬):如早色、早大種
中熟品種(6月中下旬):如荸薺種、東魁
晚熟品種(7月上旬):如晚稻楊梅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嫁接繁殖:常用本砧或野生楊梅作砧木,春季切接或劈接
扦插繁殖:選用半木質化枝條,配合生根劑處理
壓條繁殖:高空壓條法,成活率高但繁殖係數低
園地管理
栽植密度:4m×5m或5m×6m
整形修剪:自然開心形或自然圓頭形
施肥要點:重視鉀肥,控制氮肥,採果後施有機肥為主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
楊梅癌腫病
楊梅褐斑病
楊梅枝腐病
主要蟲害:
楊梅卷葉蛾
楊梅毛蟲
果蠅
營養價值
主要營養成分
楊梅果實富含多種營養物質:
碳水化合物:6-10%
有機酸:0.5-1.8%(以檸檬酸為主)
維生素C:9-15mg/100g
花青素:含量豐富,具有強抗氧化性
礦物質:鉀、鈣、鎂、鐵等含量較高
保健功效
生津止渴,消食解暑
抗氧化,延緩衰老
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傳統醫學認為有收斂消炎作用
經濟用途
鮮食
楊梅果實酸甜可口,是夏季重要時令水果,可直接鮮食或冰鎮食用。
加工製品
楊梅酒:傳統釀造工藝,風味獨特
蜜餞:楊梅乾、糖漬楊梅等
果汁飲料:楊梅原汁、復合果汁
果醬:保留原果風味
其他用途
園林綠化:樹形優美,四季常青
蜜源植物:花期提供蜜源
木材利用:材質堅硬,可製作農具
文化意義
歷史記載
楊梅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已有記載,明代《本草綱目》詳細描述其藥用價值。
地方文化
在浙江等地,楊梅採摘已成為重要農事活動和旅遊項目,每年舉辦楊梅節慶祝豐收。
文學藝術
歷代文人多有詠楊梅詩詞,如宋代楊萬里《七字謝紹興帥丘宗卿惠楊梅》等。
注意事項
食用過量可能導致牙酸、胃部不適
果實易受果蠅危害,食用前宜用淡鹽水浸泡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食用量
部分人群可能對楊梅過敏,首次食用應少量嘗試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