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溝炎和甲下膿腫
疾病定義

甲溝炎(Paronychia)是指指甲周圍軟組織的感染性炎症,主要發生在指甲側緣的甲皺襞部位。當感染擴散至指甲下方並形成膿液積聚時,則稱為甲下膿腫(Subungual abscess)。這兩種情況常相伴發生,屬於常見的手部感染性疾病。
病因與致病因素
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的致病菌,佔70%以上病例
鏈球菌:次常見的致病微生物
革蘭氏陰性菌:如綠膿桿菌,常見於長期浸水者
誘發因素
微小創傷(如倒刺、指甲修剪過短)
異物刺入(木刺、金屬碎片等)
長期接觸水或化學物質
不良的指甲護理習慣
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狀態
臨床表現與分類
急性甲溝炎
突發性紅腫、疼痛
局部皮膚溫度升高
可能出現黃白色膿點
嚴重時伴隨搏動性疼痛
可能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
慢性甲溝炎
病程超過6周
反覆發作的輕度炎症
甲皺襞增厚、甲板變形
可能合併真菌感染
甲下膿腫
指甲下方明顯腫脹
指甲浮起、變色(黃綠色)
按壓時有波動感
劇烈疼痛影響日常活動
診斷方法
臨床檢查
視診觀察指甲及周圍組織變化
觸診評估壓痛範圍和波動感
評估淋巴結腫大情況
實驗室檢查
膿液培養及藥敏試驗(嚴重病例)
血糖檢測(懷疑糖尿病時)
真菌檢查(慢性病例)
影像學檢查
X光檢查(懷疑骨髓炎或異物時)
超聲波檢查(評估膿腫範圍)
治療方案
保守治療
早期炎症:溫水浸泡(每天3-4次)
外用藥物:
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
抗真菌藥(合併真菌感染時)
口服藥物:
抗生素(如頭孢類、克林黴素)
止痛藥(布洛芬等NSAIDs)
外科處理
膿腫切開引流:
局部麻醉後切開排膿
放置引流條24-48小時
部分甲板移除:
嚴重甲下膿腫時需去除部分指甲
保護甲床以利指甲再生
全甲拔除:
反覆感染或嚴重破壞時考慮
需配合全身抗生素治療
特殊情況處理
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
免疫功能低下者:延長抗生素療程
慢性甲溝炎:可能需要類固醇局部注射
預防措施
日常護理
保持手部乾燥清潔
避免過度修剪指甲(保留1-2mm白邊)
使用銳利的指甲剪,避免撕扯倒刺
處理可能引起創傷的活動時戴手套
職業防護
接觸化學物質或長期浸水工作者使用防護手套
定期使用護手霜保持皮膚屏障功能
工作後徹底清潔雙手
高危人群管理
糖尿病患者定期檢查手足
外周循環障礙者避免足部創傷
免疫功能低下者加強個人衛生
併發症與預後
常見併發症
慢性甲溝炎(治療不當時)
指甲永久變形或脫落
指頭炎(感染擴散至指腹)
骨髓炎(罕見但嚴重)
預後情況
急性甲溝炎:適當治療後5-7天可愈
甲下膿腫:引流後症狀迅速緩解
慢性甲溝炎:可能需要數月治療
復發率:約10-15%(與基礎疾病相關)
特殊人群注意事項
兒童甲溝炎
常見於吮指習慣或外傷
治療需考慮配合度
可能需要鎮靜下處理
孕婦處理
避免使用某些抗生素(如四環素類)
優先選擇局部治療
手術需評估風險收益比
老年人管理
注意外周循環狀況
合併糖尿病時需特別謹慎
預防重於治療
中醫觀點與治療
病因病機
認為屬「瘡瘍」範疇
多因外傷染毒或濕熱蘊結
與肝經氣血失調相關
傳統療法
草藥浸泡(金銀花、蒲公英等)
外敷青黛散或金黃散
針刺放血療法
內服清熱解毒方劑
現代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處理頑固病例
中藥輔助減少抗生素使用
調理體質預防復發
最新研究進展
微生物學研究
耐藥菌株的出現與對策
生物膜在慢性感染中的作用
微生態失衡與甲溝炎關係
治療新技術
激光輔助治療慢性甲溝炎
新型敷料應用
微創引流技術發展
預防研究
護甲產品的有效性評估
職業防護方案優化
高危人群篩查工具開發
以上內容綜合臨床醫學知識和實用治療經驗,提供全面且專業的甲溝炎與甲下膿腫相關資訊。實際診療請遵循醫囑,個體情況可能有所差異。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