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肛瘺

目錄

肛瘺定義

肛瘺肛瘺

肛瘺(英文:Anal Fistula),又稱「肛門瘺管」,是指肛管或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之間形成的異常管道。這種病理通道通常由肛腺感染引發,形成連接肛管內口與肛周皮膚外口的慢性化膿性感染管道。肛瘺是常見的肛腸疾病之一,多發於青壯年人群,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病因與發病機制

主要病因

  • 肛腺感染:約90%的肛瘺源於肛腺感染,細菌侵入肛腺後引發炎症,形成肛周膿腫,膿腫破潰或切開引流後形成瘺管

  • 直腸肛門損傷:外傷、異物刺傷或手術創傷可能導致瘺管形成

  • 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易併發肛瘺

  • 結核感染:結核桿菌感染可能導致特殊類型的肛瘺

  • 其他因素:直腸癌、放射治療後、性傳播疾病等也可能引發肛瘺

發病過程

肛腺感染→肛周膿腫形成→膿腫破潰或切開引流→膿腔縮小形成管道→內口持續感染→瘺管無法癒合→慢性肛瘺形成


分類與臨床表現

解剖學分類

  • 低位肛瘺:瘺管位於肛管直腸環以下

  • 高位肛瘺:瘺管穿越肛管直腸環或位於其上方

  • 單純性肛瘺:只有單一管道

  • 複雜性肛瘺:多個管道或分支,可能呈馬蹄形

臨床症狀

  • 肛周膿腫病史:多數患者有肛周膿腫自行破潰或手術引流史

  • 反覆流膿:瘺管外口持續或間歇性排出膿液或血性分泌物

  • 肛周瘙癢:分泌物刺激皮膚引起瘙癢不適

  • 疼痛:急性感染時出現局部腫痛,平時可能僅有輕微不適

  • 硬結或索條狀物:肛周可觸及條索狀硬結通向肛內

  • 全身症狀:複雜感染可能伴隨發熱、乏力等


診斷方法

臨床檢查

  • 視診:觀察外口位置、數量、形態及分泌物性質

  • 觸診:觸摸瘺管走向、深度及與肛管直腸環的關係

  • 探針檢查:用軟質探針探查瘺管走向及內口位置

  • 肛門鏡檢查:觀察肛管內有無內口及炎症情況

影像學檢查

  • MRI:對複雜性肛瘺診斷價值高,能清晰顯示瘺管走行

  • 肛管超聲:可判斷瘺管深度及與括約肌的關係

  • 瘻管造影:向瘻管注入造影劑後X線攝片

其他檢查

  • 亞甲藍注射試驗

  • 氣囊導管探查法

  • 手術中染色檢查


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

  • 抗生素應用:急性感染期使用

  • 中藥坐浴:清熱解毒類中藥煎湯熏洗

  • 瘻管沖洗:用抗生素溶液沖洗瘻管

  • 膠原蛋白栓:部分簡單瘻管可嘗試生物材料填塞

手術治療(主要治療手段)

  • 瘻管切開術:適用於低位單純性肛瘺

  • 瘻管切除術:完整切除瘻管組織

  • 掛線療法:用於高位肛瘺,分次緊線切割

  • 瘻管剔除術:保留括約肌的微創手術

  • 生物材料填塞:纖維蛋白膠等填塞瘻管

  • 皮瓣推移術:用於複雜性瘻管修復

特殊類型肛瘺治療

  • 結核性肛瘺需抗結核治療

  • 克羅恩病肛瘺需免疫調節治療

  • 直腸陰道瘺需經腹或經會陰修補


術後護理與康復

術後護理要點

  • 保持創面清潔,定期換藥

  • 控制排便,避免污染傷口

  • 疼痛管理,適當使用止痛藥物

  • 飲食調節,保持大便通暢

康復注意事項

  • 避免久坐久站,適度活動

  •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 術後定期複查,觀察癒合情況

  • 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併發症與預防

常見併發症

  • 術後出血

  • 傷口感染

  • 肛門失禁(括約肌損傷導致)

  • 瘻管復發

  • 肛門狹窄

預防措施

  • 及時治療肛周膿腫

  • 保持肛門清潔衛生

  • 避免長期腹瀉或便秘

  • 增強免疫力,預防腸道感染

  • 炎症性腸病患者定期肛門檢查


預後與轉歸

肛瘺的預後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瘻管類型和複雜程度

  • 手術方式選擇是否得當

  • 患者全身狀況和基礎疾病

  • 術後護理和康復情況

一般來說:

  • 單純性低位肛瘺治癒率可達90%以上

  • 高位複雜性肛瘺治癒率約70-80%

  • 合併克羅恩病等全身疾病者易復發

  • 正確的手術治療後多數患者可獲根治


中醫認識與治療

中醫稱肛瘺為「肛漏」,認為多因濕熱下注、正虛邪戀所致。治療方法包括:

  • 內治法:清熱利濕、托裡排膿、補益氣血等方藥

  • 外治法:熏洗、敷藥、掛線等

  • 特色療法:藥線引流、脫管療法等

中醫強調術後調理,通過中藥改善體質,減少復發。

肛瘺定義

肛瘺肛瘺

肛瘺(英文:Anal Fistula),又稱「肛門瘺管」,是指肛管或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之間形成的異常管道。這種病理通道通常由肛腺感染引發,形成連接肛管內口與肛周皮膚外口的慢性化膿性感染管道。肛瘺是常見的肛腸疾病之一,多發於青壯年人群,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病因與發病機制

主要病因

  • 肛腺感染:約90%的肛瘺源於肛腺感染,細菌侵入肛腺後引發炎症,形成肛周膿腫,膿腫破潰或切開引流後形成瘺管

  • 直腸肛門損傷:外傷、異物刺傷或手術創傷可能導致瘺管形成

  • 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易併發肛瘺

  • 結核感染:結核桿菌感染可能導致特殊類型的肛瘺

  • 其他因素:直腸癌、放射治療後、性傳播疾病等也可能引發肛瘺

發病過程

肛腺感染→肛周膿腫形成→膿腫破潰或切開引流→膿腔縮小形成管道→內口持續感染→瘺管無法癒合→慢性肛瘺形成


分類與臨床表現

解剖學分類

  • 低位肛瘺:瘺管位於肛管直腸環以下

  • 高位肛瘺:瘺管穿越肛管直腸環或位於其上方

  • 單純性肛瘺:只有單一管道

  • 複雜性肛瘺:多個管道或分支,可能呈馬蹄形

臨床症狀

  • 肛周膿腫病史:多數患者有肛周膿腫自行破潰或手術引流史

  • 反覆流膿:瘺管外口持續或間歇性排出膿液或血性分泌物

  • 肛周瘙癢:分泌物刺激皮膚引起瘙癢不適

  • 疼痛:急性感染時出現局部腫痛,平時可能僅有輕微不適

  • 硬結或索條狀物:肛周可觸及條索狀硬結通向肛內

  • 全身症狀:複雜感染可能伴隨發熱、乏力等


診斷方法

臨床檢查

  • 視診:觀察外口位置、數量、形態及分泌物性質

  • 觸診:觸摸瘺管走向、深度及與肛管直腸環的關係

  • 探針檢查:用軟質探針探查瘺管走向及內口位置

  • 肛門鏡檢查:觀察肛管內有無內口及炎症情況

影像學檢查

  • MRI:對複雜性肛瘺診斷價值高,能清晰顯示瘺管走行

  • 肛管超聲:可判斷瘺管深度及與括約肌的關係

  • 瘻管造影:向瘻管注入造影劑後X線攝片

其他檢查

  • 亞甲藍注射試驗

  • 氣囊導管探查法

  • 手術中染色檢查


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

  • 抗生素應用:急性感染期使用

  • 中藥坐浴:清熱解毒類中藥煎湯熏洗

  • 瘻管沖洗:用抗生素溶液沖洗瘻管

  • 膠原蛋白栓:部分簡單瘻管可嘗試生物材料填塞

手術治療(主要治療手段)

  • 瘻管切開術:適用於低位單純性肛瘺

  • 瘻管切除術:完整切除瘻管組織

  • 掛線療法:用於高位肛瘺,分次緊線切割

  • 瘻管剔除術:保留括約肌的微創手術

  • 生物材料填塞:纖維蛋白膠等填塞瘻管

  • 皮瓣推移術:用於複雜性瘻管修復

特殊類型肛瘺治療

  • 結核性肛瘺需抗結核治療

  • 克羅恩病肛瘺需免疫調節治療

  • 直腸陰道瘺需經腹或經會陰修補


術後護理與康復

術後護理要點

  • 保持創面清潔,定期換藥

  • 控制排便,避免污染傷口

  • 疼痛管理,適當使用止痛藥物

  • 飲食調節,保持大便通暢

康復注意事項

  • 避免久坐久站,適度活動

  •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 術後定期複查,觀察癒合情況

  • 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併發症與預防

常見併發症

  • 術後出血

  • 傷口感染

  • 肛門失禁(括約肌損傷導致)

  • 瘻管復發

  • 肛門狹窄

預防措施

  • 及時治療肛周膿腫

  • 保持肛門清潔衛生

  • 避免長期腹瀉或便秘

  • 增強免疫力,預防腸道感染

  • 炎症性腸病患者定期肛門檢查


預後與轉歸

肛瘺的預後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瘻管類型和複雜程度

  • 手術方式選擇是否得當

  • 患者全身狀況和基礎疾病

  • 術後護理和康復情況

一般來說:

  • 單純性低位肛瘺治癒率可達90%以上

  • 高位複雜性肛瘺治癒率約70-80%

  • 合併克羅恩病等全身疾病者易復發

  • 正確的手術治療後多數患者可獲根治


中醫認識與治療

中醫稱肛瘺為「肛漏」,認為多因濕熱下注、正虛邪戀所致。治療方法包括:

  • 內治法:清熱利濕、托裡排膿、補益氣血等方藥

  • 外治法:熏洗、敷藥、掛線等

  • 特色療法:藥線引流、脫管療法等

中醫強調術後調理,通過中藥改善體質,減少復發。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群組原則    下一篇 肺結核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