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肺結核

目錄

概述

肺結核肺結核

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肺臟,故稱肺結核。該病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行,是世界衛生組織重點防控的傳染病之一。肺結核具有傳染性強、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病因學

病原體

肺結核的病原體為結核分枝桿菌,屬於放線菌目、分枝桿菌科。該菌細長略彎曲,抗酸染色陽性,對乾燥、冷、酸、鹼抵抗力強,但在濕熱環境下較易被殺滅。

傳播途徑

  • 飛沫傳播:主要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或大聲說話時產生的飛沫傳播

  • 空氣傳播:飛沫核在空氣中懸浮,被他人吸入後可能感染

  • 其他途徑:極少數情況下可通過消化道或皮膚傷口感染


流行病學

全球流行情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全球約有1/4人口感染結核菌,每年新發病例約1000萬,死亡約150萬人。發展中國家發病率較高。

高風險人群

  • 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感染者)

  • 糖尿病患者

  •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

  • 與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者

  • 醫療衛生工作者

  • 監獄、養老院等集體生活環境中的人員


病理機制

感染過程

結核菌侵入肺泡後,被巨噬細胞吞噬但未被殺滅,在細胞內繁殖並引起炎症反應。隨後形成結核性肉芽腫(結核結節),中心可發生乾酪樣壞死。

疾病發展

  • 原發性結核:初次感染,多發生於兒童

  • 繼發性結核:潛伏病灶重新活動或再次感染,多見於成人

  • 血行播散:結核菌進入血液,可引起全身多器官結核


臨床表現

常見症狀

  • 呼吸系統症狀

    • 咳嗽(持續2周以上)

    • 咳痰(可帶血絲)

    • 胸痛

    • 呼吸困難

  • 全身症狀

    • 午後低熱

    • 盜汗

    • 乏力

    • 體重減輕

    • 食欲不振

特殊表現

  • 咯血:約1/3患者可出現

  • 結核性胸膜炎:表現為胸痛、胸悶

  • 結核性膿胸:高熱、大量膿痰


診斷方法

實驗室檢查

  • 痰塗片檢查:抗酸染色找結核菌

  • 痰培養:金標準,但耗時長(4-8周)

  • 分子生物學檢測:如PCR技術,快速但成本高

  • 結核菌素試驗(PPD試驗):用於篩查感染

影像學檢查

  • 胸部X光:可見浸潤、空洞、纖維化等病變

  • CT檢查:更清晰顯示病變細節

其他檢查

  • 支氣管鏡檢查

  • 胸水檢查(懷疑胸膜炎時)

  • 活組織檢查


治療方案

藥物治療原則

  • 早期:及時治療

  • 聯合:多種抗結核藥物聯合使用

  • 適量:適當劑量

  • 規律:按時服藥

  • 全程:完成規定療程

常用抗結核藥物

  • 一線藥物

    • 異煙肼(INH)

    • 利福平(RFP)

    • 吡嗪酰胺(PZA)

    • 乙胺丁醇(EMB)

    • 鏈黴素(SM)

  • 二線藥物:用於耐藥病例,如氟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等

治療方案

  • 初治方案:2HRZE/4HR(2個月強化期+4個月鞏固期)

  • 復治方案:根據藥敏結果調整

  • 耐多藥結核(MDR-TB):需使用二線藥物,療程18-24個月


併發症

  • 咯血

  • 氣胸

  • 支氣管擴張

  • 肺源性心臟病

  • 結核性腦膜炎

  • 播散性結核


預防措施

疫苗接種

  • 卡介苗(BCG):主要用於兒童預防重症結核

化學預防

  • 對潛伏感染者(如PPD強陽性者)可給予異煙肼預防性治療

公共衛生措施

  • 早期發現和治療患者

  • 加強通風

  • 患者咳嗽禮儀(掩口鼻)

  • 適當隔離傳染期患者


預後與轉歸

及時規範治療者大多可痊癒,但治療不當易導致治療失敗、復發或產生耐藥性。耐多藥結核治療困難,死亡率高。


歷史與現狀

結核病歷史悠久,曾在19世紀被稱為"白色瘟疫"。隨著抗結核藥物的出現,發病率一度下降,但近年來由於HIV流行、耐藥菌株出現等因素,結核病再次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終止結核病戰略",目標是2035年消除結核病流行。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肛瘺    下一篇 腦阻塞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