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阻塞
腦阻塞的基本概念

腦阻塞(Cerebral Occlusion),又稱腦梗塞或缺血性腦中風,是指由於腦部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供應中斷,從而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的病理過程。這種情況屬於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腦中風病例的70%-80%。
腦阻塞的發生通常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當血管內壁形成斑塊並逐漸增大,最終可能完全阻塞血管,或者斑塊破裂後形成血栓,隨血流移動至較小的腦動脈造成阻塞。
腦阻塞的發病原因
血栓形成
腦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原因,血管內壁的脂肪沉積形成斑塊,逐漸增大後阻塞血管。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系統是常見的發病部位。
栓塞
來自心臟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脫落,隨血流進入腦動脈系統造成阻塞。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病等心臟疾病是主要的栓塞來源。
系統性低灌注
全身血壓驟降(如休克、嚴重脫水等)導致腦血流普遍減少,特別是在已有動脈狹窄的情況下易發生分水嶺梗塞。
其他原因
包括動脈炎、血液疾病(如紅細胞增多症)、血管痙攣、外傷等較少見的原因。
腦阻塞的危險因素
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年齡(55歲以上風險增加)
性別(男性略高於女性)
種族(亞洲人和非洲裔風險較高)
家族史
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最重要的可控因素)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吸菸
肥胖
缺乏運動
不健康飲食
過量飲酒
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
腦阻塞的臨床表現
腦阻塞的症狀取決於阻塞血管的位置和範圍,常見表現包括:
常見神經功能缺損
突發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最常見)
面部不對稱,口角歪斜
言語不清或理解困難
視野缺損或視力喪失
眩暈、平衡障礙
嚴重頭痛(較腦出血少見)
不同血管阻塞的特異表現
大腦中動脈阻塞: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失語
大腦前動脈阻塞:對側下肢為主的運動感覺障礙,可能伴有精神症狀
椎基底動脈系統阻塞:眩暈、複視、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
特殊綜合徵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短暫的、可逆的神經功能缺損,是腦阻塞的重要預警信號
進展性腦梗塞:症狀在數小時至數天內逐漸加重
完全性腦梗塞:症狀迅速達到高峰,通常較嚴重
腦阻塞的診斷方法
臨床評估
詳細病史採集(包括症狀發生時間、進展情況等)
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
使用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中風量表)評估嚴重程度
影像學檢查
頭部CT:首選急診檢查,主要用於排除腦出血,早期可能無明顯異常
頭部MRI:特別是DWI序列對早期腦梗塞高度敏感
血管成像:CTA、MRA或DSA可顯示血管狹窄或阻塞部位
灌注成像:評估缺血半暗帶,指導治療決策
實驗室檢查
常規血液檢查(血常規、生化、凝血功能等)
心電圖和心臟監測(排查心源性栓塞)
特殊檢查:如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等
腦阻塞的治療方法
急性期治療
靜脈溶栓治療:
黃金時間窗為症狀出現後4.5小時內(部分患者可延長至9小時)
常用藥物為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
血管內治療:
機械取栓適用於大血管阻塞,時間窗可延長至24小時(需嚴格評估)
動脈內溶栓(較少使用)
一般治療:
維持呼吸道通暢和氧合
控制血壓(避免過度降壓)
控制血糖
預防和治療併發症(如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二級預防
抗血小板治療: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部分患者需要雙聯抗血小板治療
抗凝治療:
適用於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顫動患者),常用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
危險因素控制:
嚴格控制血壓(目標通常<140/90mmHg)
控制血脂(他汀類藥物)
控制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目標<7%)
生活方式干預:
戒菸限酒
健康飲食(如地中海飲食)
規律運動
減輕體重(如肥胖者)
康復治療
早期開始肢體功能訓練
語言治療(如有言語障礙)
作業治療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支持與認知訓練
腦阻塞的預後與併發症
預後因素
阻塞血管的大小和部位
缺血範圍和程度
治療的及時性
患者年齡和基礎健康狀況
併發症的發生與控制
常見併發症
肺炎(特別是吸入性肺炎)
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
壓瘡
關節攣縮
肩手綜合徵
抑鬱等精神障礙
癲癇發作
長期預後
約1/3患者可恢復至獨立生活
約1/3患者遺留中度至重度殘疾
約1/3患者在一年內死亡
復發風險高,5年復發率約15%-30%
腦阻塞的預防措施
初級預防(針對未發生過腦阻塞者)
定期監測和控制血壓
健康飲食(低鹽、低脂、富含蔬果)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保持健康體重
戒菸限酒
40歲以上定期體檢,篩查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二級預防(針對已發生過腦阻塞或TIA者)
嚴格遵醫囑服用預防藥物
積極控制所有危險因素
定期隨訪和監測
必要時考慮手術治療(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置入)
特殊人群預防
心房顫動患者應根據CHA2DS2-VASc評分決定是否抗凝
頸動脈狹窄患者應評估手術必要性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考慮補充葉酸、B族維生素
腦阻塞的急救處理
識別腦阻塞的警示信號(FAST原則)
Face(面部):一側面部下垂或麻木
Arm(手臂):一側手臂無力或麻木
Speech(言語):言語含糊或理解困難
Time(時間):立即記錄症狀開始時間並呼叫急救
現場急救要點
保持患者安靜,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嘔吐誤吸)
鬆解緊身衣物
不要給患者進食或飲水
密切觀察意識、呼吸等生命體徵
儘快轉送至有卒中中心的醫院
轉運注意事項
提前通知接收醫院
轉運過程中監測生命體徵
記錄症狀開始時間和病情變化
攜帶患者平時用藥和病歷資料
腦阻塞的研究進展
治療新技術
更先進的機械取栓裝置
擴大時間窗的灌注影像指導治療
神經保護劑的研究(尚無明確有效藥物)
預防新策略
基因檢測指導個體化預防
新型抗凝藥物應用
人工智能輔助風險評估和早期診斷
康復新方法
機器人輔助康復訓練
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在康復中的應用
腦阻塞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但通過早期識別、及時治療和長期管理,可以顯著改善預後。公眾教育、危險因素控制和醫療技術進步是降低腦阻塞負擔的關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