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時四驅
定義與基本概念

全時四驅(英文:Full-time Four-Wheel Drive,簡稱Full-time 4WD或AWD)是一種車輛驅動系統設計,指車輛在所有行駛條件下都保持四輪同時驅動的工作模式。與適時四驅或分時四驅不同,全時四驅系統不需要駕駛員手動切換,也不受車速或路況限制,能夠持續為四個車輪提供動力。
工作原理
全時四驅系統的核心在於中央差速器的設計:
動力分配機制: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通過變速箱後,首先傳遞至中央差速器
差速器功能:中央差速器允許前後軸存在轉速差,避免轉彎時產生機械干涉
扭矩分配:典型分配比例包括50:50(前後軸均等)或40:60(偏後驅設定)
輔助系統:多配備電子限滑或機械式差速鎖,增強單輪打滑時的脫困能力
系統組成
中央差速器:核心部件,可分為:
機械式(錐齒輪/行星齒輪結構)
多片離合器式
托森式(Torsen)限滑差速器
液力耦合式
傳動軸:連接前後軸的動力傳輸部件
分動箱:部分車型用於切換高低速四驅模式
電子控制單元:監測車輪轉速、方向盤角度等參數,實時調整扭矩分配
技術特點
持續四驅:無需駕駛員干預,全天候保持四輪驅動
主動安全:優化濕滑路面牽引力,減少打滑風險
動態響應:毫秒級扭矩分配調整(高端系統可達100ms內)
智能分配:現代系統可實現0-100%前後扭矩無級調節
燃油經濟性:新一代系統通過離合器解耦技術降低能耗
優缺點分析
優勢:
全天候行駛穩定性(雨雪/砂石/濕滑路面)
優異的起步和加速性能
更高的機械抓地極限
減少轉向不足/過度傾向
越野與公路性能平衡
劣勢:
製造成本較高(比兩驅系統增加15-30%成本)
整車重量增加(約多50-150kg)
傳動損耗導致油耗偏高(約高5-15%)
後期維護複雜度提升
輪胎磨損更需注意同步性
典型應用車型
豪華品牌:
奧迪Quattro(標誌性托森差速器)
賓士4MATIC(多片離合器式)
寶馬xDrive(偏後驅特性)
越野車型:
陸地巡洋艦(帶中央差速鎖)
賓士G級(三把差速鎖設計)
性能車:
保時捷911 Carrera 4
日產GT-R ATTESA E-TS系統
主流品牌:
斯巴魯Symmetrical AWD
本田SH-AWD(後輪扭矩矢量分配)
發展歷史
1940年代:軍用車輛首次應用全時四驅(如威利斯MB)
1966年:Jensen FF推出首款民用全時四驅轎車
1980年:奧迪Quattro系統革命性量產
1990年代:電子控制技術普及,重量大幅減輕
21世紀:混合動力與四驅系統整合(如e-AWD)
維護要點
油液更換:
差速器油每6-8萬公里更換
分動箱油同步更換周期
部件檢查:
傳動軸萬向節磨損情況
半軸防塵套完整性
輪胎管理:
必須保持四輪同規格同磨損度
胎壓差異應控制在±0.1bar內
電子系統:
定期診斷傳感器狀態
更新控制軟體版本
技術演進趨勢
電氣化整合:
電動機直接驅動車軸(e-AWD)
取消機械傳動軸設計
智能預判:
基於導航地形的預分配策略
雷達/攝像頭輔助的路面識別
輕量化:
碳纖維傳動組件
集成化差速器設計
扭矩矢量:
獨立控制單輪扭矩
後輪主動轉向協同
選購建議
需求匹配:
北方多雪地區優先考慮
山路駕駛頻繁者適用
系統差異:
注重公路性能選電子多片式
越野需求高選機械差速鎖版本
成本考量:
評估後期維護費用
注意保修條款覆蓋範圍
試駕重點:
濕滑路面加速穩定性
彎道極限狀態表現
註:本文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相關條目並結合最新技術資料整理,具體技術參數請以各車廠官方說明為準。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位寬 下一篇 冷笑話(失敗笑話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