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冷笑話(失敗笑話的叫法)

目錄

定義與概念

冷笑話(失敗笑話的叫法)冷笑話(失敗笑話的叫法)

冷笑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幽默表達,其特點在於通過違反常規邏輯的敘事方式或出人意料的結局來製造「冷」的效果。這類笑話通常不會引發傳統意義上的開懷大笑,而是讓人產生「無語」、「無奈」或「會心一笑」的反應。在中文網絡文化中,冷笑話也被戲稱為「失敗笑話」,意指其刻意追求「不好笑」的效果。


起源與發展

冷笑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末的台灣綜藝節目,當時主持人為了製造節目效果,故意講述一些邏輯跳躍、結局荒謬的笑話。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這種幽默形式在21世紀初迅速傳播至中國大陸及海外華人社區,並在網絡論壇、貼吧等平台發揚光大,逐漸形成獨特的亞文化現象。


主要特徵

  1. 違反常規邏輯:冷笑話通常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建立不合常理的聯想

  2. 意外結局:鋪陳與結局形成強烈反差,結尾往往出人意料

  3. 語言遊戲:常利用諧音、雙關語或字面意思做文章

  4. 簡短形式:多數冷笑話結構簡潔,避免複雜敘事

  5. 刻意冷感:追求「冷」的效果而非傳統笑話的「熱」反應


常見類型

諧音雙關類

利用詞語發音相似或一字多義製造笑點,如:「為什麼飛機飛這麼高都不會撞到星星?因為星星會'閃'啊。」

邏輯跳躍類

通過不合常理的聯想製造幽默,如:「從前有個包子走在路上餓了,就把自己吃了。」

字面解釋類

刻意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詞語,如:「小白長得很像他的哥哥,猜一句成語。答案:真相(像)大白。」

無厘頭類

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純粹製造荒謬感,如:「有隻北極熊拔光了自己的毛,然後說:好冷哦!」


社會功能與影響

  1. 人際交往:成為年輕人社交破冰的工具

  2. 心理調節:提供一種低強度的情緒釋放方式

  3. 文化創新:推動語言遊戲和創意思維的發展

  4. 網絡傳播:適應碎片化閱讀習慣,易於在社交媒體分享

  5. 亞文化認同:形成特定的文化圈層和身份認同標誌


相關文化現象

冷笑話的流行催生了多種衍生文化產品,包括:

  • 冷笑話圖文合集

  • 冷笑話主題表情包

  • 專門收集冷笑話的網站和APP

  • 冷笑話比賽和社團活動

  • 影視作品中的冷笑話橋段


評價與爭議

支持者認為冷笑話:

  • 是創意思維的鍛煉

  • 提供不同於傳統幽默的新體驗

  • 適合現代快節奏生活的輕量級娛樂

批評者則認為:

  • 多數冷笑話缺乏真正的幽默價值

  • 過度依賴語言遊戲,內容空洞

  • 可能導致幽默品味的退化


經典範例

  1. 「有一天綠豆自殺從5樓跳下來,流了很多血,變成了紅豆」

  2. 「小明新理了髮,第二天來到學校,同學們看到他的新髮型都笑了:小明你的頭好像風箏哦!小明覺得很委屈,就跑到外面哭,哭著哭著...他就飛起來了」

  3. 「為什麼蠶寶寶很有錢?因為它會結繭(節儉)」

隨著網絡文化的不斷演變,冷笑話作為一種獨特的幽默形式,仍在持續發展並影響著當代年輕人的交流方式與娛樂習慣。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全時四驅    下一篇 前端匯流排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