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斷章取義(漢語成語)

目錄

成語出處

斷章取義(漢語成語)斷章取義(漢語成語)

斷章取義一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原指春秋時期各國外交場合中,截取《詩經》中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圖,而不考慮詩篇原本的完整含義。後演變為成語,帶有貶義色彩。


成語釋義

斷章取義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整體內容,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話,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進行解釋。這種做法往往歪曲了原文的真實含義,是一種片面理解或故意曲解的行為。


成語結構

聯合式成語,由「斷章」和「取義」兩個動賓短語組成,屬於中性偏貶義的固定搭配。


使用場景

  1. 批評他人片面引用文獻或言論

  2. 指出某些論證缺乏全面性

  3. 警示避免片面理解他人觀點

  4. 揭露故意曲解原意的行為


近義成語

  1. 以偏概全

  2. 望文生義

  3. 穿鑿附會

  4. 郢書燕說


反義成語

  1. 融會貫通

  2. 實事求是

  3. 全面客觀

  4. 原原本本


現代應用

在當代社會,斷章取義現象常見於:

  • 媒體報道中片面截取受訪者言論

  • 學術爭論中選擇性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 網絡傳播中刻意裁剪視頻或文字內容

  • 政治辯論中曲解對手觀點


文化影響

這一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的:

  1. 整體思維方式

  2. 對文本原意的尊重

  3. 反對主觀臆斷的學術態度

  4. 注重言論完整性的道德要求


辨別方法

要避免斷章取義,應注意:

  1. 考察引文的上下文語境

  2. 了解作者的整體思想

  3. 核對原始出處

  4. 考慮發言的具體場景


經典案例

歷史上著名的斷章取義案例包括:

  • 對孔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片面解讀

  • 對尼采「上帝已死」哲學命題的通俗化曲解

  • 媒體對名人言論的選擇性報道


社會危害

斷章取義可能導致:

  1. 誤導公眾認知

  2. 加劇社會對立

  3. 損害學術嚴肅性

  4. 破壞人際信任


正確態度

對待言論和文本應秉持:

  1. 全面考察的原則

  2. 客觀公正的立場

  3. 追本溯源的精神

  4. 嚴謹求實的態度

這一成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提醒人們在信息爆炸時代更需警惕片面解讀,培養全面思考的能力。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斐波那契數列    下一篇 會計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