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副省級市

目錄

概念定義

副省級市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是中國行政區劃中的一種特殊城市類型,指行政地位次於省級高於地級的城市。這類城市在行政級別上屬於副省級,其黨政機關主要領導幹部的行政級別通常為副部級


歷史沿革

副省級市的設立可追溯至20世紀:

  • 1949-1954年:部分大城市如南京、武漢等曾直屬中央政府,稱為「直轄市」

  • 1954年後:多數直轄市改為省轄市,但保留較高行政地位

  • 1980年代:經濟特區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出現

  • 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正式確立副省級市制度

  • 1997年:重慶升格為直轄市後,副省級市數量固定為15個


行政特點

行政級別

  • 四大班子(黨委、政府、人大、政協)正職為副部級

  • 副職為正廳級

  • 市直部門為副廳級

  • 內設機構為處級

管理權限

  • 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

  • 財政直接與中央結算(計劃單列市)

  • 較大的地方立法權


現有城市名單

目前中國共有15個副省級市,分為兩類:

計劃單列市(5個)

  1. 大連市(遼寧省)

  2. 青島市(山東省)

  3. 寧波市(浙江省)

  4. 廈門市(福建省)

  5. 深圳市(廣東省)

省會城市(10個)

  1. 廣州市(廣東省)

  2. 武漢市(湖北省)

  3. 哈爾濱市(黑龍江省)

  4. 瀋陽市(遼寧省)

  5. 成都市(四川省)

  6. 南京市(江蘇省)

  7. 西安市(陝西省)

  8. 長春市(吉林省)

  9. 濟南市(山東省)

  10. 杭州市(浙江省)


與其他城市區別

與直轄市比較

  • 行政級別低一級(直轄市為正省級)

  • 仍屬所在省管轄

  • 經濟管理權限較小

與地級市比較

  • 行政級別高一級

  • 經濟管理權限更大

  • 領導幹部級別更高


經濟社會影響

副省級市制度帶來多方面影響:

積極方面

  • 提升城市發展自主權

  • 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 強化中心城市功能

  • 有利於幹部培養

爭議問題

  • 行政層級複雜化

  • 與省級政府權責劃分

  • 地區間不公平競爭


改革動向

近年來關於副省級市制度的討論:

  • 部分學者建議擴大副省級市範圍

  • 有觀點認為應逐步取消該制度

  • 計劃單列市與省會城市待遇差異問題

  • 新一輪行政區劃改革中的定位

副省級市作為中國特色行政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城市化進程和區域發展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其未來發展仍值得關注。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前端匯流排    下一篇 口水油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