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油
定義與概述

口水油是指從餐廚廢棄物中回收並重複使用的食用油,又稱「地溝油」或「回收油」。這類油脂通常來源於餐館、飯店的剩菜剩飯,經過簡單過濾、加熱等處理後再次用於烹飪。
主要來源
餐廚廢油:餐廳、飯店廚房下水道中撈取的漂浮油脂
油炸廢油:反覆用於煎炸食品後的廢棄食用油
動物內臟加工:從動物內臟、皮脂中提取的低品質油脂
食品加工廢料:各類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油脂
生產過程
收集階段:從下水道、隔油池或廚餘桶中收集廢棄油脂
初步過濾:去除食物殘渣和其他固體雜質
加熱處理:通過高溫蒸煮使油脂與水分離
脫色脫臭:使用化學物質去除異味和顏色
包裝銷售:偽裝成合格食用油進入市場流通
危害與風險
致癌物質:含有多環芳烴、黃曲霉素等強致癌物
重金屬超標:可能含有鉛、砷等有害重金屬
消化系統疾病:易引發腹瀉、嘔吐等急性症狀
長期健康影響:增加心血管疾病、肝病風險
營養破壞:反覆高溫加熱破壞油脂營養成分
鑑別方法
感官檢查:
顏色:通常較深、渾濁
氣味:可能有異味或哈喇味
口感:可能發苦或發澀
物理檢測:
低溫下易凝固
黏度較大
加熱時產生異常煙霧
化學檢測:
酸價超標
過氧化值異常
極性物質含量高
法律監管
中國大陸規定:明確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口水油
處罰措施:情節嚴重者可追究刑事責任
監管難點:小作坊生產隱蔽,檢測技術要求高
回收制度:部分地區建立餐廚廢棄油脂定點回收體系
防範建議
消費者選擇:
選擇正規商家購買食用油
避免過於廉價的食用油
外出就餐選擇信譽良好的餐廳
社會監督:
舉報可疑油品
關注食品安全新聞
參與食品安全監督
行業自律:
餐飲企業建立廢油處理記錄
使用可追溯的食用油
定期公開用油信息
處理與利用
正規處理方式:
生產生物柴油
製作肥皂等化工產品
作為工業原料使用
資源化利用:
經專業處理後可用於工業生產
開發環保利用技術
建立閉環管理系統
國際經驗:
歐美國家嚴格監管餐廚廢油
日本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
部分國家將廢油能源化
相關事件
中國大陸多次曝光口水油事件
部分火鍋店被發現使用回收油
引發公眾對食品安全擔憂
促使政府加強監管力度
研究進展
開發快速檢測技術
研究更有效的處理方法
探索資源化利用途徑
完善監管法律體系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